張青莉將救濟金送到腦癱兒小雪母親的手中。 記者唐志梅攝
8月14日上午,記者來到禹城市高新區(qū)派出所花園社區(qū)警務室,墻上“民警青莉歡迎您”7個大字格外醒目。 “這幾個字一直提醒著我,作為社區(qū)民警,應當‘開門’為百姓服務。群眾需要我辦的事,哪怕再麻煩,都要千方百計辦成;哪怕是再小的事,都要當成天大的事去解決。 ”
社區(qū)工作的實干者
“有什么事兒直接找我”,這是張青莉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話。如今這句話演變?yōu)椤坝惺抡仪嗬颉保簧鐓^(qū)居民口口相傳。
張青莉所在的花園社區(qū)是禹城市典型的農(nóng)村回遷安置小區(qū)。警務室轄區(qū)面積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06人,流動人口386人,學校3所,企業(yè)6家,治安狀況復雜,管理難度大。警務室建設伊始,不少居民都覺得這只是“面子工程”,沒什么大作用。他們都私下議論:“別看咱們的警務室建得這么好,其實就是做做樣子罷了。 ”
但是張青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改變了社區(qū)居民的看法。 2012年,居民彭云來給孫女落戶口,他自己到鎮(zhèn)上跑了很多次,都沒辦成,便到警務室找張青莉抱怨說:“落個戶口太麻煩了,我跑了五六趟還沒辦利索……”張青莉只是微微一笑:“大哥,你把材料放在我這兒就甭管了,我?guī)湍戕k。 ”第二天,戶口就辦下來了,彭云來感動得握住張青莉的手連連道謝。
貧困戶的貼心人
社區(qū)中的貧困戶,是張青莉工作的一大重心,上任之初,她便對31家困難戶走訪摸底,對每一戶的狀況都了如指掌。但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舜禹花園小區(qū)的小雪和小美姐妹倆。
姐姐小雪今年14歲,10個月的時候因為高燒導致腦癱;妹妹小美6歲,智力也有問題。父母在外打工,她們由年邁的奶奶照顧。 “孩子的父母打工掙的錢只能勉強維持一家5口的生活,連孩子們最愛吃的鈣奶餅干都買不起。 ”張青莉告訴記者。
得知小雪全家都沒有低保,張青莉多次去民政局幫他們爭取。在她的努力下,申請表終于遞上去了,“現(xiàn)在低保正在辦理階段,為了緩解他們家目前的困境,民政部門撥了 2000元的救濟金,我也打算從自己的勞動模范獎金中拿出 500元,給他們送過去。 ”
社區(qū)老人的好女兒
兩年來,張青莉將精力和時間獻給了崗位和群眾,大家提起她無不豎起大拇指。但在家人面前,她卻心懷愧疚。
張青莉的父親早年因病去世,母親一人獨居。她不止一次想要把母親接到身邊盡孝,但都因社區(qū)工作繁雜瑣碎,一直未能如愿。 2012年1月,母親突發(fā)心臟病離世,這成了她心中最大的痛,“母親離開前的兩個月,我都沒有陪她吃過一頓飯,每次都是來去匆匆。但是母親從來沒有過怨言。 ”張青莉常常一個人暗自落淚,“媽,下輩子我還做您的女兒,把這一世欠您的,加倍補償給您。 ”
每當看見社區(qū)里的那些老人,她都會想起自己的母親。母親不在了,她把對母親的愛全部傾注在了社區(qū)的老人身上。她專門為這些老人建立了愛心檔案,免費安裝了無線報警器,只要老人們有需要,她都會隨叫隨到。 “老人們現(xiàn)在就是我的親人,我一定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顧好他們。 ”張青莉說。
□本報記者唐志梅本報通訊員邢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