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永慶寺
隨心
德州永慶寺,也叫“大寺”,是德州城非常有名的一座佛教寺院。因德州僧正司曾設(shè)在該寺院,所以它還曾承擔(dān)著對德州城周圍所有和尚的培訓(xùn)和晉級職能。
永慶寺不僅在德州城佛教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也為德州城留下了諸多美麗的傳說故事。比如:十九羅漢的傳說、大鐵鐘的傳說、老鼠精的傳說以及近代拆大雄寶殿的傳說等等。它們從不同角度講述了永慶寺的盛況和悠久的歷史。
大寺初建,飽嘗艱辛
據(jù)1935年《德縣志》記載:“唐貞元元年(785年)建永慶、慈氏二寺”。
唐朝時代佛教盛行,修建寺院、尊佛、誦經(jīng)等佛教活動曾一度成為時尚。到唐貞元年間,由于朝廷腐敗無能、宦官專權(quán)、藩鎮(zhèn)割據(jù)等原因,唐朝的國力已出現(xiàn)嚴重下滑,百姓生活貧困。但由于佛教已在民間扎下了根基,雖然災(zāi)荒不斷、民不聊生,可在民間還是有人愿意捐款捐物修建廟宇。
唐貞元元年(785年),高僧臥云禪師經(jīng)多方籌款,在德州城運河西創(chuàng)建了永慶寺。此時唐朝政權(quán)走向衰落,災(zāi)荒連年,農(nóng)民起義不斷,前來進香拜佛的香客或許不會太多。此后德州又經(jīng)歷了五代、宋、金等相對動蕩的歷史時期,地處運河西岸的永慶寺在“元季遭兵燹”后,就更加蕭條了。
明朝奪取天下后,國民經(jīng)濟還沒完全趨于正常,就又開始了“靖難之役”,德州成了重要戰(zhàn)場,落得“萬戶蕭疏鬼唱歌”的境地。這座走過了六百多年歷史的永慶寺周圍幾乎沒有了人煙。至明永樂年初,永慶寺的主要建筑已被焚毀,寺里和尚有的外出云游,有的投奔了其他寺院,至此寺院里就剩下古峰長老和他徒弟兩人了。
周圍環(huán)境惡劣,師徒倆化緣都難找去處,只好靠自己種點糧食、蔬菜等,勉強度日,維持簡單的宗教活動。被“兵燹”后遺留下來的殘墻斷壁也相繼倒塌,最后只剩下一片瓦礫堆和只能供師徒倆住的小屋了。
明清遷址,成為名寺
1935年《德縣志》提到永慶寺時說:“明永樂十年,僧古峰移建于城內(nèi)。景泰年間,邑人張惠重修,并作記略。殿宇嵯峨,誠巨剎也。清光緒二十一年,僧妙熙募化再修,殿閣一新?!?BR>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當(dāng)權(quán)后,非常注意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fù)與發(fā)展,很快就使明朝達到了國勢極盛時期。德州城也乘著歷史的東風(fēng),一躍成了全國重要的運河港口之一,人文經(jīng)濟達到了歷史高峰。
明永樂十年(1412年)前后,富裕的德州城進入了城市建設(shè)的高潮。在這一高潮中,僅大小寺廟就建了幾十座,永慶寺的重建就在其中。
時任永慶寺住持的古峰長老多方征求重建的意見,最后在官府和高僧名師們的指點下,將永慶寺移建到河?xùn)|的城里。寺院建成后,又先后經(jīng)過玉川、大川、大方、無極、因廣等幾任高僧的修繕增建,寺院規(guī)模不斷擴大。明景泰年間(1450年),德州城人張惠出資將其進行了重修。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高僧妙熙四方募化籌資再次對其進行了大修。
新翻建的永慶寺,座落于城市的中心位置,約在今德州一中北部??傉嫉孛娣e20余畝,建筑面積約1500余平方米,有各類佛像數(shù)千尊。寺院里建筑宏偉,整體布局嚴謹合理,古木參天、綠蔭蔽日、古樸典雅,莊嚴肅穆。
寺院為八進八出的院落,主要建筑都集中在中軸線上,九級石階的山門坐北朝南,門前一對高大威武的石獅子(傳說,如運河欲要決堤時,該石獅子的眼睛會發(fā)紅)。山門兩側(cè)的木欄柵里是守護佛法的彩塑哼、哈二將,山門外有寬闊的廣場,廣場東側(cè)是放生池。
進山門以后,迎面是天王殿、千佛殿(彌勒殿)、大雄寶殿。在大雄寶殿前的院里有東西配殿(羅漢堂)、石碑樓,再向后是觀音閣、凈業(yè)堂、三圣殿、文昌閣、藏經(jīng)樓等,西北方的寬敞院子是和尚的住所及客房。
寺院里的建筑設(shè)計精致,主要建筑均系青磚青瓦、飛檐峭壁、雕梁畫棟。尤其是大雄寶殿,它建在高約一米的磚砌臺基上,長約30多米、進深20米、高12米,用20根由蓮花石底座的圓木柱擎立,頂子中央裝有“藻井”,前沿有透雕的盤龍。大殿前后出廈,斗拱飛檐,巍峨莊重,氣度宏偉。殿內(nèi)供奉的佛像雕工精巧,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大雄寶殿旁有一高2.76米,直徑1.8米的銅質(zhì)“警世鐘”,系清康熙十二年,知縣金祖彭監(jiān)制。在天王殿旁有一高2米、下口直徑1米的鐵質(zhì)“警世鐘”,系元代的遺物,滿身鑄有出資造鐘者的名單。
正殿的后院是觀音閣,殿內(nèi)供奉著銅質(zhì)鎏金的千手千眼佛像。閣上有大小不一造型各異的佛像,他們都供奉于一尺見方的佛龕內(nèi)。在觀音閣后面是一座小佛殿名為“凈業(yè)堂”,堂內(nèi)的佛龕上供奉著釋迦牟尼坐像;另外還有臥佛一尊,是釋迦牟尼的涅槃像。
該院內(nèi)墻壁上的楷書“彼岸”二個大字最引人矚目,它敦厚、飽滿,一股沉穩(wěn)、從容不迫的氣質(zhì),由內(nèi)而外的淡淡散發(fā)。
院子的東南部有一座御碑亭,石碑上的碑文系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弘歷帝南巡時,在德州親筆用漢、 蒙、滿、 藏四種文字書寫,十分珍貴。
最后的院落是僧人的禪房和宿舍,青磚青瓦,院內(nèi)花木蔥蘢。院西北角平房10多間,是傭人住所、倉庫和牲口棚。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大學(xué)士劉墉在偵破國泰貪污案后,奉旨搗毀了德州城河西八里屯的喇嘛廟。他在永慶寺大殿西南新建了一座佛殿,將被惡僧覺能搶奪到喇嘛廟的原慈氏寺的楠檀佛及侍立佛像移至殿內(nèi)供奉, “密宗”以供 佛教徒們朝拜。這個佛殿的遺址大約在現(xiàn)德州一中院內(nèi)“逸夫”教學(xué)樓一帶。
明清時代,德州永慶寺不僅規(guī)模大、級別高、香火旺,且歷代方丈都是知名的高僧。故各路高僧紛紛云游至此,寺院里講經(jīng)傳道者川流不息;進香拜佛者更是絡(luò)繹不絕;寺院里天天都是紙火映天、香云繚繞,誦經(jīng)聲響徹云霄。
近年再遷,古剎重生
永慶寺到民國初該寺一直保存得較為完好。民國十七年(1928年),時任德縣縣長的崔馨山,將永慶寺的大部分神像拆掉遷移,將僧眾趕往南城門的小關(guān)帝廟里,改永慶寺為“中山公園”。在此期間,寺院的文物流失非常嚴重,如明朝擴建永慶寺時的鎮(zhèn)寺之寶水晶觀音被盜,一直下落不明。
民國十八年(1929年),這里改為“山東省第十二中學(xué)”,后又更名為“省立德縣初級中學(xué)”。在此期間,清康熙年間的銅質(zhì)“警世鐘”被盜,下落不明,據(jù)傳被某軍閥弄走造子彈去了。
1946年德州城解放后,這里改為“德州中學(xué)”,1952年改稱“德州市第一中學(xué)”。永慶寺除大雄寶殿系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其它建筑物相繼倒塌或被拆除。1958年,元代的大鐵鐘被大煉鋼鐵的熱浪熔成了鐵水。1971年,大雄寶殿也被拆除。永慶寺在德州消失。
2004年1月,經(jīng)德州市佛教協(xié)會申請,山東省宗教局同意:異地修復(fù)德州永慶寺。隨即聘請常妙法師為德州永慶寺住持,并負責(zé)全部修復(fù)工作。很快,一座含大雄寶殿、念佛堂、天王殿等宗教功能齊全、巍峨莊重,氣度宏偉、金碧輝煌的新“永慶寺”,聳立在了德州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
今日永慶寺,再現(xiàn)了千年古寺的繁榮盛況,呈現(xiàn)出了一派歌舞升平、和諧盛世的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