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龐玉申
??? 在今魯西北德州和聊城交接之地(平原縣張華鎮(zhèn)),有一村名曰盆吳,村內(nèi)不過四五十戶,這里地沃水甜,人勤物豐,可謂一風水寶地。
??? 話說明朝末年,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各地百姓為維持生計走南闖北,東躲西藏,難找一處安身立命之所。有一年夏天,從江南他鄉(xiāng)來了十多個百姓,簇擁一白發(fā)銀髯、長衣飄飄的道土來到此地。道人手持拂塵,在這片荒涼之地上時而急走瞭望,時而緩行沉思,最終立于此處,畫草圖一幅交于這十余個百姓,隨后便飄然而去。
??? 幾天后,這十多個人背負行囊再次回到此處。他們滿身的塵土,衣服破爛不堪,用一架獨輪車推著破衣舊帽,用很長的扁擔肩挑著一些古怪的的器具,身后跟著妻兒老小,在一片稍高的地勢上安頓下來。
??? 首先挖井汲水,再用斧頭砍樹,埋于地上,荒草伴著泥土蓋于其上,蓋成房子。幾個月后,此地東首泥屋聳起,西處茅屋林立,炊煙輕繞,雞犬之聲漸起。每日清晨,天還沒有亮,十多個男人就挑著扁擔,扁擔兩端一邊掛一摞泥瓦盆,奔向四周村莊。
??? 從明到清,再到新中國改革開放前,農(nóng)村百姓,物質(zhì)極其貧乏,泥瓦盆始終是窮苦百姓最經(jīng)濟的不可缺的盛物器件,三鄉(xiāng)八舍又只有此一處生產(chǎn)泥瓦盆,因此生意日趨紅火,因領頭的管事姓吳,就以盆在先,吳姓做后,取為村名?!皳Q——盆來”,這簡單的三字在鄉(xiāng)下穿越了二三百年,那“換”字極長,從四聲向一聲漸滑,后面二字卻是極短。吆喝聲一起,老頭老太、家庭主婦皆出門來,雙方你談我講,討論半天,方能成交,物物交換,各得其需。夜幕降臨,盆吳村的人總能把泥瓦盆換成一些粗糧黑面,挑回村中。
??? 盆吳村山高皇帝遠,遇有夜黑風高之時,身處荒效野外之地,一人挑擔獨行,相當危險,常遇劫匪強盜,扁擔于是乎就承擔了多種功能,幾代人下來,無意中形成獨門的武功。至清康熙年間,出了一名武狀元,名叫王鳳麟,使盆吳村載入正史,名聲大振,數(shù)代聞名。
??? 至上世紀八十年代,盆吳村還有土窯古器,村周圍多泥盆碎片,后因泥瓦盆需求日減,加之工藝簡陋,后人不思進取,土窯終歸于黃土,泯然于世,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