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欣雨
明朱孝塘是一方池塘,在古齊河縣城西城門外,周圍四丈有余,深達兩米之多。誰能想得到,這么大的一個池塘,是僅靠一人之力,憑著一顆拳拳孝心,歷三年寒暑,一鏟一筐挖掘而成。
朱銳,明代齊河縣人,成化癸卯年(公元1483年)間中舉人。歷任河北南和、山西五臺知縣,官至山西代州知州。朱銳自幼喪母,隨任知縣的父親朱玉在河北曲陽長大,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之下,朱銳飽讀詩書,成長為一個多才華,尚忠孝節(jié)義的有志青年。而就在他中舉的當年,父親朱玉卸任回齊河并于不久后去世。朱銳按禮制守孝三年。
朱銳將父母合葬后,于墳側搭一間草棚,睹墓思親,日日思念逝去的父母,特別是回想起父親含辛茹苦將自己養(yǎng)大,并教導成人,深感自己對雙親回報卻少之又少,正所謂“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他痛不欲生,幾致哀毀骨立。每天早晚痛哭祭奠之后,“旦夕間載筐及筥(ju,圓形盛物竹器),肩擔背負,取其塘土,積于親之墓上,日積月累,終三年,若丘陵之高”。無論寒暑雨雪,他肩抗背馱,就近挖土揂(you,聚集,掩之意)墳,從不間斷,縱使手磨破,肩起繭,矢志不移,以此表達自己對雙親的思念之情。三年間,積冢如山,后他又在墳周邊筑起圍墻,植松種柏,以寄哀思。而附近的地面,也因他不間斷的挖掘,竟挖出一大池塘。
三年守孝期滿,朱銳應朝廷召赴南和任知縣,后又轉任山西五臺縣,官之所至,勤政愛民,民安物阜。此時,代州人趙清就任齊河知縣,當他行至此處時,遙見一處土山矗立官道之北,就近一方池塘水光瀲滟,綠樹成蔭,行人路過,驚起一行水鴨,夕陽下“鐘潦(水集聚之意)水清且漣兮,草木茂焉,宿鳥棲焉,寒鴉噪焉”一副極美景致。又聽聞是同僚朱銳一人所為,深為其孝心感動不已,他將子女孝敬父母比做是“盡天地間第一等事”,將朱銳比做“天地間第一等人”,將池塘命其名“朱孝塘”,并為之記以勉后人。
世事滄桑,朱孝塘早已湮沒,其父母墳塋也已蕩然無跡,但朱銳一片孝心筑墳成塘的故事卻至今流傳于齊河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