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星衍扇面書法作品。
孫星衍畫像。
□張明福? 孫鴻璋
??? 清代著名的文化學者、山東督糧道僉事孫星衍曾在德州做官12年,他不僅官做得好,還在此完成了著名的《平津館叢書》,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他擔任山東督糧道僉事期間,無論是在文學還是政績方面都建樹頗多,一直為后人所稱道??梢哉f,孫星衍把人生中最有成就的時光都留在了德州這座城市。
1、平津館內(nèi)匯編經(jīng)典叢書
??? 孫星衍(1753-1818)是清代著名藏書家、目錄學家。字淵和,號伯淵,江蘇常州人。少年時與楊芳燦、洪亮吉、黃景仁以文學見長,袁枚稱他為“天下奇才”。 他對經(jīng)史、文字、音訓、諸子百家都頗為精通,勤于著述,是乾嘉學派(古文經(jīng)學派)的重要人物。
??? 孫星衍擔任山東督糧道時的治所,在漢代,曾是漢丞相公孫弘所封平津故址,因同是孫姓的原因,孫星衍便以“平津館”來命名其書齋,聞名于世的《平津館叢書》、《平津館文稿》、《平津館金石萃編》等書,都是在“平津館”內(nèi)完成的。
??? 平津館位于德州官家園林澄碧園的后院內(nèi)的“荷花池”(化龍池)北岸,過去叫做“澄碧堂(繁露堂)”,孫星衍赴任后將其改為“平津館”。平津館門楣上鑲嵌著清嘉慶年間著名書法家、金石學家錢泳所書隸書“平津館”3字,東有《平津館記》刻石。
??? 《平津館記》是嘉慶十一年(1806)五月由孫星衍撰文,錢泳書寫的一塊記銘碑。從珍藏的《平津館記》拓片來看,此石碑高0.94米,寬0.62米。題額為陰刻篆書“平津館記”,旁小字為“庚午歲重九日五松居士(孫星衍)補題”。碑文有隸書12行,186字,字體端莊淳古,篆書題額秀麗流暢。
??? 《平津館叢書》是清代中期孫星衍編輯的一部以精校著稱的綜合性叢書,因平津館為孫星衍的藏書之處,故以此命名《平津館叢書》。該叢書共收入古籍43種254卷,匯輯周秦以來古籍,收集范圍較為繁博。內(nèi)容除收錄孫星衍自著的《尚書今古文注疏》、《芳茂山人詩錄》9卷外,還涉及兵書類、政書類、醫(yī)學類、小說家類、佛教類、道家類、編年類、金石類、儒家類等各類著作。
??? 該叢書在版本方面具有兩個特點:一是所刻諸子雜史,底本均經(jīng)過慎重的選擇、鑒別。孫星衍是著名藏書家,所藏書籍多是宋元善本及秘府未收之書,這就為刊刻《平津館叢書》提供了可靠的版本。二是所刻各書均經(jīng)過精心??薄T搮矔械拇蟛糠謺纭稘h官》、《漢官解詁》、《燕丹子》等都經(jīng)過孫星衍親手???,還有許多著名學者,??睂W家也參加了該書的校勘。如《周書六韜》為孫志祖校,《六韜逸文》為孫同元輯校,《黃帝五書》為洪頤煊、顧廣圻校,《竹書紀年》、《穆天子傳》、《牟子》為洪頤煊校。
??? 正是有這么一批與孫星衍志同道合而又治學嚴謹?shù)膶W者參與,所以才保證了《平津館叢書》的編纂質(zhì)量?!独m(xù)修四庫全書提要》對《平津館叢書》的評價是:“周秦諸子,凡有疑似之處,有此校錄,均可應(yīng)刃而解”。
2、發(fā)現(xiàn)和保護高貞碑
??? 高貞碑,與高慶碑、高湛墓志合稱“德州三高碑”。此碑于嘉慶二年(1797),有人在德州城北第三屯的河道內(nèi)洗澡時所發(fā)現(xiàn),眾人用繩索將其拉于岸上,再后就無人問津。
??? 嘉慶十一年(1806),孫星衍得到消息后,知道此地原是高氏墓地,此碑肯定價值不菲,便立刻叫上德州知州原遜志和督糧道庫大使沈志水,趕到第三屯,將碑移至州學欞星門內(nèi)。孫星衍還當即寫下韻文一篇,刻于碑陰。他還寫了一段跋語:“嘉慶丙寅(1806)歲,王孝廉保訓告我,德州衛(wèi)河第三屯出高貞碑。與知州原遜志、庫大使沈志水移置學宮”。署名“賜進士及第山東督糧道陽湖孫星衍撰書刊記”。光緒二十三年(1897)《德州志略》載有封大受《題孫淵如觀察得碑圖》七絕詩6首,宋芝山繪“得碑圖”一幅。
??? 又過了4年,身為山東布政使的孫星衍,于嘉慶十五年(1810)正月十五日,又回到德州,將秦朝李斯寫的泰山刻石銘文篆書殘字29字,刻于高貞碑的碑陰。篆書下面的跋語是:“篆泰山刻石,以乾隆五年毀于火,傳書漫漶。余藏有舊拓本,尚可尋求筆意。嚴君可均通篆法,因囑雙鉤上石,勒德州學高貞碑之陰,以永其傳。嘉慶庚午上元日蘭陵孫星衍記”。
??? 在北朝碑刻中,《高貞碑》是最為著名的石刻之一。碑文記載了高貞一生中的功德,此碑是北朝碑刻中方筆楷書的代表作品,點畫清峻勁健,結(jié)字穩(wěn)健俊整,字形微扁,底盤稍大,顯得莊重穩(wěn)健,與《張猛龍碑》同屬北朝碑刻中的佼佼者。新中國建立后,該碑藏于德州市圖書館,1981年調(diào)省文化廳,現(xiàn)藏山東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
3、勤政愛民入名宦祠
??? 清代德州的駐軍主要是滿洲駐防兵,平時負責德州一帶的安全,遇有戰(zhàn)事也會調(diào)往前線作戰(zhàn)。當初,德州滿洲駐防兵定額為500人,發(fā)展到嘉慶年間,滿洲軍人已增至2700余人。他們的糧食供應(yīng)指標并未增加,仍是歲支道倉米7800石,但其中有折色3000石,是支銀子,即每石支銀1兩。最初糧食價格低,一兩銀子可買1石多甚至2石糧食,士兵樂于領(lǐng)銀。
??? 但隨著清政權(quán)的日益鞏固和國家基本建設(shè)攤子的鋪大,政府的貨幣發(fā)行量越來越大,社會上的物價也就毛了起來?!拔糍v今貴,折色不敷其半,官兵日形苦累”。1兩白銀買不到1石糧食,士兵們都想廢除折色米,按當初所定折色米的數(shù)量領(lǐng)取糧食。
??? 由于士兵們供應(yīng)的糧食一直是在山東督糧道倉內(nèi)支取,所以此事引起了山東督糧道僉事孫星衍的注意。孫星衍算了一筆賬,每年要將剩余糧食運交通州倉,需要花運費2000余兩白銀。如果給官兵廢除折色,即就地將3000石糧食讓駐軍領(lǐng)走,國家就會節(jié)約很大一筆運費。駐防的滿州軍人也會因改領(lǐng)糧食而得到不小的實惠,等于變相提高了他們的待遇。這是一筆既利國又利軍的大好事。他將奏書呈上去不久,就得到封建統(tǒng)治者的批復,認為此議甚好并照準實施,駐德州的滿族軍人更是歡呼雀躍。民國《德縣志》和光緒《德州鄉(xiāng)土志》稱孫星衍:“仁民愛士,懷德畏威。名臣碩儒,端此風度”。
??? 德州是重要的運河城市,既是因運河而生,也是因運河而興。大運河曾帶給德州民眾發(fā)展的機遇和財富,也給兩岸人民帶來多少次水患和災(zāi)害。明清兩代都在運河的治理上花費了很大的人財物力,春冬挖淺,夏秋防洪,年年歲歲,歲歲年年,從而才保證了明清政府的漕運暢通,為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鞏固提高了物資支持。
??? 孫星衍作為山東的督糧道僉事,當然對運河漕運的暢通非常關(guān)心。據(jù)民國《德縣志》記載,嘉慶十年(1805),值衛(wèi)河上游經(jīng)臨清閘口夏秋之際水漲高于閘內(nèi)之水,閘口被迫關(guān)閉,時糧艘阻滯。孫星衍得知恩縣四女寺舊有支河入老黃河故道,經(jīng)樂陵至海豐入海,年久淤塞,立即上書要求疏浚四女寺減水河,以泄衛(wèi)河之水。
??? 孫星衍在疏浚四女寺減水河時,為了不影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沒有動用兩岸的民夫,而是通過協(xié)調(diào)和運籌,動用了駐守德州的滿營軍隊。同時,孫星衍在辦理漕務(wù)中,也是忠于職守,秉持正義,勤勞廉明,使得過去的積弊一清。德州百姓為銘記孫星衍的功績,奏請朝廷批準,將其崇祀德州名宦祠。民國《德縣志》也在《宦績志》里面為孫星衍立傳,希望德州人世代都不忘其對家鄉(xiāng)做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