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來德州7年多,德州儼然成了陳廣江的第二故鄉(xiāng)。不過,最初,從魯西南來到魯西北,很偶然。
2008年6月,已是酷暑,山師大的校園里流淌著一股焦躁情緒。畢業(yè)在即,很多人還沒找到心儀的工作。時任德州日報社《長河晨刊》總編輯李長征先生來山師大招聘。面試在一個教室進行,從此他便于德州結下不解的緣分。
當時,陳廣江是山東師范大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yè)的碩士。決定和他一起來德州的還有當時的女友現在的妻子、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現代漢語專業(yè)的碩士胥愛珍。
和熱衷北上廣或沿海城市的畢業(yè)生不同,他有自己的想法。土生土長的農民子弟在大城市會有壓力,中小城市壓力相對小一些。更重要的是,陳廣江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在擁擠不堪的濟南求學三年,他煩透了像濟南一樣的大城市。此外,兩個人能在一個城市、一家單位工作,比較理想。
2008年7月16日,陳廣江從菏澤鄄城出發(fā),來德州日報社報到。經濟開發(fā)區(qū)的綠樹成蔭、開闊寬敞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
既來之則安之,陳廣江很快融入了這城市。
起初,在當時的《長河晨刊》,領導安排他采訪文化名人。第一個采訪的人是時任德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的王始鈞先生。次日,三千多字的初稿寫成,受到領導肯定,從此一發(fā)不可收。
賀藝民、王永成、劉文海、劉崢、于福桐、吳山石、孫鴻璋、孫勝利、張弘、秦吉良、葛汝清、馬學國、王憲利、劉浩、張洪春、秦世森、劉鳳海、王憲德、龐雨珠、馬秀花、曹世華、徐桂華……這些德州文化藝術界的名人們都接受過他的專訪,一篇篇頗具分量的文章贏得了報社領導及文藝界的好評。
時至今日,陳廣江都和德州文藝界保持著良好的聯系。
后來,由于工作需要,他成為一名編輯,負責過體育新聞、文化副刊等版面的編輯工作,其間也從未中斷新聞報道的寫作。
再后來,德州晚報正式創(chuàng)刊,他又負責新聞評論的撰寫和編輯工作,并在評論寫作上開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三
報社領導和同事都認為陳廣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了媒體工作。事實上,在參加工作之前,他內心沒少打鼓:性格內向,不善言談,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媒體人嗎?
陳廣江,1981年9月30日出生(身份證上是4月24日),2005年7月畢業(yè)于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漢語漢文學專業(yè),2008年7月獲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文學碩士學位。報社給他了提供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他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
早在2001年在山東理工大學讀書時,他憑著對文字的敏感,成為一名校報學生記者,大學四年采寫了大量校園報道。研究生三年讀了一些與專業(yè)有關和無關的書,豐富了知識儲備。有了基礎,他才在日后的工作中找到了突破。
在德州晚報社,陳廣江不僅負責新聞編輯工作,還承擔了采訪寫作任務。在德州晚報創(chuàng)刊及周年慶、幸福德州建設、創(chuàng)建國家衛(wèi)生城市、創(chuàng)建省級文明城市等大型活動中,撰寫了一批深度文章和系列評論文章,得到了社會認可。其間,還被借調至市委外宣辦,參與城市招商宣傳片腳本的撰寫工作。
隨著報社的發(fā)展需要,他的擔子也越來越重,現擔任德州晚報社編輯二部主任一職。
四
到了2013年,新媒體已崛起,紙媒的生存壓力驟然加大,和其他報社一樣,德州晚報也在轉型。
強烈的危機感讓陳廣江認識到,單純的信息呈現已無法滿足讀者的需求,紙媒必須提供更具有附加值的產品才能生存發(fā)展。陳廣江決定從時事評論入手,尋求突破。
其實,2010年,他已撰寫了一些新聞評論,只是不成氣候。2013年春節(jié)后,他針對時事熱點撰寫的《平墳事件又為“傲慢用權”上一課》發(fā)表在《揚子晚報》上。這是除自己供職媒體外的第一家外地媒體刊發(fā)他的作品,從此又一發(fā)不可收。
自2013年2月以來,陳廣江在《人民日報》、《新華每日電訊》、《大眾日報》、《法制日報》、《廣州日報》、《經濟日報》、《工人日報》、《湖南日報》、《新京報》、《羊城晚報》、《西安晚報》、《法制晚報》、《華西都市報》、《燕趙都市報》、《華商報》、《南國早報》、《蘭州晨報》、《現代快報》、《重慶時報》、《大河報》、《新快報》、《人民法院報》、《中國商報》等全國百余家主流媒體刊發(fā)時評文章1200余篇,達120萬字。文章被新華網、人民網、鳳凰網等主流網站及全國報刊轉載、推薦。其中,部分文章以“特約評論員”的名義在媒體刊發(fā)。
這些在國內媒體發(fā)表的文章,多數還以“本報評論員”的名義在德州晚報上同時刊發(fā)。陳廣江個人知名度提升的同時,也提升了德州晚報社的美譽度,德州晚報的“今日時評”也受到了業(yè)內關注。
慢慢地,一些媒體開始向他約稿,跟浙江的《東南商報》、山東的《濟南日報》、山西的《山西晚報》、天津的《渤海早報》等都有過合作。
對他來說,文字被業(yè)內認可,是一種幸福。
五
作為媒體人,陳廣江意識到不能拒絕網絡。今年5月,光明網的編輯們向他發(fā)出約稿信息,從此開始了跟主流網站的良好合作。
今年5月,在2015貴陽“數博會”期間,陳廣江應邀撰寫了《貴陽數博會,你該去看看》、《給未來寫出答案》、《新時代,新起點》三篇評論文章,贏得了光明網和貴陽網信辦的認可。
后來,在李克強總理訪問拉美四國期間,他撰寫了《人文交流架橋梁,中拉美夢心相通》;在李克強總理訪問歐洲期間,撰寫了《“不惑”之年,開啟中歐交流合作新未來》;中國GDP增長7%的消息一出,撰寫了《GDP7%,讓中國經濟吃下“定心丸”》;今年抗“9·3閱兵”期間,針對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又撰寫了《和平是人類最大共識》……此外,《人人都應成為綠色生活方式的踐行者》、《法治信仰,內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陽光跟帖”:集結陽光的力量》等一篇篇充滿正能量的評論文章也得到了業(yè)內認可,在光明網發(fā)表后被各大網站轉發(fā)。
這些約稿文章都是在他業(yè)余時間撰寫的。
在流行碎片化閱讀的今天,其實人們更需要文字的力量。所以,不管工作多忙,陳廣江從未停止讀書、思考、寫作,從未停止與文字的對話。
操持文字,依靠文字,陳廣江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找到了生活的樂趣和意義。
2015年1-6月部分作品
1、《露宿者的境遇是城市文明“溫度計”》,2015-01-07,大眾日報
2、《“穿萬元羽絨服”官員應有“清者自清”心態(tài)》,2015-01-07,蘭州晨報
3、《“取消車?!笔腔貧w本義還是因噎廢食》,2015-01-10,楚天都市報
4、《“布鞋院士”不該成學術界“絕唱”》,2015-1-12,廣州日報
5、《治教育亂收費須說到做到》,2015-01-15日,長沙晚報
6《不宜對“寒磣”縣府大樓過度抒情》,2015-01-16,羊城晚報
7、《別讓“秀恩愛”搶了“重判行賄”的風頭》,2015-01-20,河南商報
8、《“神考題”背后是花錢“混文憑”》,2015-01-20,南國早報
9、《別輕易給人大代表貼特權標簽》,2015-01-21,山東商報
10、《討薪墜亡少女何以安息》,2015-01-23?? 瀟湘晨報
11、《鏟除的是涂鴉,抹不去的是鄉(xiāng)愁》,2015-01-26 華商晨報
12、《31年后“傳單尋親”誰欠一個道歉》,2015-01-29,鄭州晚報
13、《“三好”變“種子”換湯不換藥》,2015-01-30? 河南日報
14、《頂風建高爾夫球場,壞了“政治規(guī)矩”》,2015-2-2,華商報
15、《是什么造就“混得不好失聯15年”的病態(tài)心理》,2015-2-10,南方都市報
16、《斬斷干部檔案造假背后的黑手》,2015-02-26,大河報
17、《廣州重獎見義勇為值得推廣》,2015-03-05日,經濟日報
18、《農民工需要人的傾聽》,2015-03-09?? 南方都市報
19、《獎勵上交文物不妨再大方些》,2015-03-12 東南商報
20、《“高考移民”勝訴案具有樣板意義》,2015-03-18,三湘都市報
21、《規(guī)范廣場舞,功夫在舞外》,2015-03-25,燕趙晚報
22、《別讓遠郊大學城淪為社會孤島》,2015-4-2,大眾日報
23、《“我媽是我媽”該怎么證明?》,2015-04-09,新京報
24、《駕照“自學直考”應直面現實困境》,2015-04-17,楚天金報
25、《以德報怨誠可貴,以直報怨價更高》,2015-04-24 ,燕趙都市報
26、《整治“紅頭文件”亂象不能光靠法院》,2015-5-4日,陜西日報
27、《校園“權力欺凌”是教育懲戒缺位》,2015-05-09,長江日報
28、《根除野雞大學 要走出“名單思維”》,2015-05-20日,海峽都市報,
29、《炒股風刮進大學,不必杞人憂天》,2015-06-03? 新京報
30、《“領導司機跳江自殺”有什么好隱瞞的》,2015-06-17,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