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雙(右)在管理大棚作物
□本報記者高紅巖本報通訊員王玉磊吳華李淑冉
當了半輩子農民,60歲的武城縣老城鎮(zhèn)范莊社區(qū)居民王振雙今年有了自己的工資卡?!懊吭?5號準時發(fā)工資,在昌盛產業(yè)園上班不僅工資發(fā)得及時,活兒也不累。 ”說話時,王振雙一臉滿足。
作為省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5月,王振雙被昌盛日電光伏科技示范產業(yè)園優(yōu)先錄用。跟她一起進棚務工的還有729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
澆水、施肥、剪枝,干的還是原來的老本行,如今掙的卻是工資。每月1500元的工資讓她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觀,用王振雙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
以前,由于常年伺候臥病在床的公公,僅靠家里幾畝薄田和外出打零工,王振雙和老伴兒的生活很清貧?!暗乩餂]活時,我就到附近的木板廠、建筑工地找活干,啥臟活累活都干過,活兒不長遠不說,發(fā)工資也不及時?!蓖跽耠p回憶道。來到昌盛日電,這些擔憂都不是“事兒”。
位于武城縣老城鎮(zhèn)范莊社區(qū)整村遷建復墾區(qū)的昌盛日電光伏科技示范產業(yè)園,由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建,占地912畝,總投資3.57億元,是集光伏發(fā)電、生態(tài)農業(yè)、觀光旅游于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疊加的高科技光伏產業(yè)項目。
記者在產業(yè)園看到,鋼架結構大棚一個挨一個,棚頂覆蓋著密密麻麻的光伏電池板,蔚為壯觀。以光伏大棚為載體,項目建成后,能實現年發(fā)電量2400萬千瓦時,年上繳稅金560萬元。
項目落成之初,武城就與昌盛日電達成協議,將16個大棚提供給社區(qū)附近貧困戶零租金使用5年,大棚運營所得收益以股東分紅的形式發(fā)放到貧困戶手中,幫助16個村莊的48戶134名貧困群眾脫貧。如今,由老城鎮(zhèn)政府出資,租用昌盛日電32個大棚,覆蓋其余32個村莊的貧困人口。
解決大棚運轉資金問題,武城縣專門劃撥專項資金用于此。貧困戶沒有管理經驗,大棚誰來管?今年9月,武城以競標的方式選擇扶貧大棚的托管人。在4家競爭中,種了23年大棚的張風水最終脫穎而出。
現在,張風水作為武城縣園豐蔬菜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的當家人,掌握著全鎮(zhèn)扶貧大棚的“命運”。大棚里現在種的全部是冬青苗,張風水信心滿滿地說,明年3月冬青苗全部出棚后,貧困戶的分紅就能到手。到時候,全鎮(zhèn)145戶貧困戶369人有望摘掉貧困帽。
現在,在政府資金投入拉動之下,這一項目在特色精準扶貧上的典型意義越來越突出。這一點,從王振雙的生活改善中可知一二。
除在產業(yè)園拿到“薪金”外,2015年,王振雙離開原來低矮的土坯房,住進范莊社區(qū)集中安置貧困戶的老年公寓。在老年公寓,一年到頭,水費、取暖費等費用王振雙從來不用交。范莊社區(qū)每年能獲得土地租金90萬元,這部分資金由范莊社區(qū)村集體用來負擔群眾的各種生活費用。另外,作為貧困戶,王振雙一家三口每人還將獲得900元左右的大棚收益——股東分紅?!靶浇?股金+租金”,放眼老城鎮(zhèn),光伏大棚這一“造血式扶貧”模式已經惠及鎮(zhèn)上所有村莊的貧困人口,源源不斷的扶貧“活水”滋潤著他們的生活。
我市扶貧開發(fā)超額完成省定任務
年底可凈減貧困人口5.6萬人
德州新聞網訊(記者 高紅巖)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把重點村摘帽和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堅持脫貧攻堅與致富奔康相結合,以貧困群眾“進會、入社、上鏈”為牽引,實施產業(yè)、就業(yè)、行業(yè)、金融業(yè)“四業(yè)”驅動工程,不斷提高貧困群眾組織化程度,走出一條具有德州特色的脫貧攻堅之路,實現了脫真貧、真脫貧,到年底可凈減貧困人口5.6萬人,超額完成省定任務。
我市積極調整產業(yè)布局。根據產業(yè)特點,將全市劃分為東、南、西、中“四個戰(zhàn)區(qū)”,結合每個“戰(zhàn)區(qū)”脫貧攻堅需要,側重實施產業(yè)、金融、就業(yè)等不同措施;開展“就業(yè)培訓進鄉(xiāng)村活動”,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免費接受技能培訓;通過企業(yè)設立“扶貧車間”或鎮(zhèn)、村集體利用閑置土地、房屋創(chuàng)辦“扶貧園區(qū)”等形式,增加適合貧困戶需要的就業(yè)崗位。
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已退出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3787.03元,同比增長49.78%,高于2015年全省平均水平10.1個百分點。今年全市可減少貧困人口59173人,統籌考慮新識別的2014人和返貧的1053人,可凈減貧困人口56106人,超額完成省下達的減貧5萬人的攻堅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