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東站站臺上旅客川流不息。 實習生 周建新 攝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余光中的一首《鄉(xiāng)愁》,曾經讓多少游子感動。10年前,我從外地到德州上大學,畢業(yè)后就留在了德州工作,父母則常年在北京,一年只能在“十一”和春節(jié)兩個假期回家看望父母,也算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游子,而對父母的那份思念對我來說則是一張薄薄的車票。
記得大學的時候,每到“十一”假期,我都會回北京看望父母。那時候我是個學生,每次都是坐一趟德州始發(fā)的4402次綠皮車,27塊錢就能到北京,但時間很長,上午大約9時16分發(fā)車,下午2時47分到北京,700多里路程要近6個小時。而且,這趟列車因為價格便宜,每到假期都是一票難求,車廂內的擁擠可想而知。也正是因為如此,每次假期回家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次戰(zhàn)役:提前買票,奮力擠火車,讓我回家的那份熱情在“漫長”的旅途中消磨殆盡。
轉眼大學畢業(yè)了,我留在了德州工作,一年中與父母相見的日子仍然是那兩個假期,其他的短假期我都選擇電話向父母問候,我已經懼怕了和大部隊擠車的那個場景。
再后來,我在德州成家,與父母之間的距離還是那一張薄薄的車票。2011年6月30日,京滬高鐵實現通車。京滬高鐵給我們帶來的最直接的感官變化就是,拉近了德州與京滬高鐵沿線各城市的距離:20多分鐘到濟南、1個多小時到北京、4個多小時到上海。當時我按耐不住內心的喜悅,對已經懷孕的妻子說,“將來,等孩子出生了,我們就可以帶著孩子,坐高鐵去北京,1個多小時就能到家了!”
2011年的“十一”假期,高鐵讓我真正感受到了,我與父母之間的時間距離由之前的6個小時縮短為1個小時。這年假期,因為妻子懷孕已有8個多月,所以決定不去北京看望父母了,電話報個平安。沒想到,10月1日給父親打電話的時候,是弟弟接的電話,他說父親前幾天在給車換輪胎的時候,因為彎腰用力過猛,扭到了腰,已經住院一周。因為怕影響我的工作,父親沒有讓弟弟告知我,聽到這消息我很是著急,立即收拾東西準備去北京。但是此時已經是臨近中午,當天的車票是沒有指望了,但依據以往的經驗,第二天的車票也非常難買。我抱著試試的態(tài)度乘車去了高鐵東站售票大廳,在自動售票機上,竟然非常順利的買到了第二天一趟8點左右的車票,記得當時上車后就給父親打了一個電話,一個半小時后就已經在北京和父親見面,當時父親也很驚訝如此速度。
高鐵讓我的鄉(xiāng)愁漸漸淡去,那一張薄薄的車票也不再讓我糾結,更多了一份家的溫情。
□采訪對象:“自由馳騁”(網友)
□記者 孫向林 整理 實習記者 周建新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