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實驗中學 張曉梅
“聽見蛤蟆打哇哇,六十天吃上面疙瘩”。奶奶離世已經四年多了,她生前跟我說過無數的話,我記憶最深的就是這句話。奶奶解釋說:“這是一句老俗話,是說每年春天寒食(清明)前后,你只要聽見蛤蟆叫了,等六十天后就下來新麥子了,就可以做面疙瘩了”?!吧妒敲娓泶?? ”“就是用白面(小麥粉)做的疙瘩湯。過了芒種打下新麥子磨成面,才能做疙瘩湯。 ”我那時數數兒還數不到六十,也不知道六十天時間究竟有多長。我一次次地催問奶奶六十天到了沒有,怎么還不做疙瘩湯吃?催得沒辦法兒,奶奶就踮著小腳兒領我到麥田里,指著青綠的麥穗說:“等麥穗發(fā)黃了,麥子就熟了。 ”
??? 那一天,奶奶放上蔥花兒,鹽粒兒和面,給我做了一碗熱氣騰騰的疙瘩湯,不知從哪兒還弄來了幾滴香油點上。我一面吹著氣兒,一面聞著味兒,那蔥花兒和著香油,香氣四溢,讓人禁不住垂涎,我冒著挨燙的危險,猴兒急地唏溜輕啜一口。“真好吃,真好吃! ”記得長這么大,那是吃到的世上最好的美味兒!
??? 幾十年過去了,我常常拿這個經歷講給我的孩子和學生聽,他們都覺得很“好玩兒”。我做疙瘩湯給我的孩子吃,她勉強吃下些,咂咂嘴說:“不過如此——有什么好吃的! ”我無語。不管別人怎樣評價疙瘩湯,但我固執(zhí)地每年新麥子下來后都要做一頓疙瘩湯吃,還要盛一碗供到奶奶的墳頭上。我始終覺得“疙瘩湯”是一道無與倫比的世間美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