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涼意鋪陳開來,天氣由熱轉涼、晝夜溫差逐漸拉大,此時的作息及食譜都需及時調整,為過冬做好身體儲備。
皮膚是抵御風寒入侵人體的第一道屏障,中醫(yī)認為“肺主皮毛,開竅于鼻”。秋涼之時,外出可隨身攜帶一件輕薄防風外衣,避免發(fā)生感冒、關節(jié)痛等,還可在脖頸搭配一條柔滑的絲巾,保護后頸部受風。此時節(jié),鼻子是呼吸系統(tǒng)的保護對象,適宜經(jīng)常使用冷水洗臉洗鼻,有助于預防流感。秋高氣爽,建議居家多開窗透氣,也可在空氣清新之處“吐故納新”。
夏吃瓜、秋吃果,包括水果、堅果等,口味選擇宜多酸少辛,可生津消熱通便。比如葡萄能健脾和胃,對氣血不足體質有補益功效;石榴能生津止渴潤喉,并富含花青素,有助于人體抗氧化、滋養(yǎng)皮膚;秋梨堪為應季水果之星,能養(yǎng)肺生津、緩解秋燥,番茄、烏梅也是不錯的選擇。此外,堅果中的杏仁能潤肺止咳,富含蛋白質、B族維生素等,輔助緩解皮膚干燥、口角炎、舌炎等,每日可進食20克以內。
秋分之后,晝熱夜涼,中醫(yī)認為“寒主收引”,足底、足跟部主要是腎經(jīng)循行之處,受寒易引發(fā)抽筋等,此時宜遵從“不露足”的原則。另外,足部受涼還可導致腹痛腹瀉,脾陽虛體質者尤其要注意足部保暖,晚上可用純熱水或加一些具有散寒、活血、通經(jīng)絡作用的姜片、鹽、艾葉、花椒等泡足,能緩解手足冰涼、減輕下肢水腫。
秋季天高云淡,慢跑騎車、郊外暢游、登山遠眺都有助于人體吸收大自然的陽氣;老年人可做操快走、緩中加力,鍛煉骨骼肌的同時還能改善心肺功能。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 于海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