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
??? 這幾天,微信的朋友圈里不少人在轉(zhuǎn)一篇“光緒皇帝在京師大學堂的演講”,評贊不絕:“說得太好了”,“點明了傳統(tǒng)文化的弊端”云云。很少有人去想,光緒到底講沒講過這些話。
??? 事實上,這篇演講出自網(wǎng)絡小說《一個人的甲午》。如果稍有一些歷史常識,從第一句話就能看出錯誤來。“光緒十七年九月二十一日,正是西山紅葉燦爛之時,京師大學堂正式開學……”哪里錯了呢?光緒十七年是公元1891年,而京師大學堂1898年才建立。至于文中大量現(xiàn)代思想怎么會穿越到光緒的腦子里,就更離奇了。
???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廣為流傳的美國總統(tǒng)小布什的名言:“人類千萬年的歷史,最為珍貴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師們的經(jīng)典著作,不是政客們天花亂墜的演講,而是,實現(xiàn)了對統(tǒng)治者的馴服,實現(xiàn)了把他們關在籠子里的夢想。我就是在籠子里為大家演講?!薄瓷先フf得多么逼真,實際上卻是不折不扣的編排。
??? 至于韓喬生語錄、楊瀾人生感悟、白巖松言論……也不斷在微博、論壇、時評文章中出現(xiàn)。雖然當事人已經(jīng)三番五次地辟謠,但是顯然編造者的傳播力度更大。
??? 歷史上,也有編造名人名言或名人逸事的,但后來多被人識破?!逗鬂h書·孔融傳》記載,曹操打下鄴城之后,把甄氏迎娶為兒媳婦。孔融知道后,就寫信給曹操說,當初武王伐紂成功后,把妲己也賞賜給了周公。曹操懷疑歷史上有沒有這回事,就問孔融此事出于何典。這本來就是孔融編排出來的故事,如何答的上來?于是只能回答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意即,從今天看來,那時事情應該是那樣吧。
??? 到了現(xiàn)在,依然有少數(shù)人喜歡在名人身上“打主意”,隨意往名人身上安排言論、故事。這些人的舉止往往有兩個特點:第一,他們因?qū)W識不夠、思想蒼白,只能編出好喝沒營養(yǎng)的“心靈雞湯”,而且千篇一律,經(jīng)不起質(zhì)疑與考證;第二,今人的編造多是情緒化產(chǎn)物,要么是為吸引眼球,要么是為宣泄不滿,雖有時也能引起療救的注意,但對文化環(huán)境甚至整個社會心理來說,破壞作用不可低估。
??? 日前被抓的“秦火火”就說,造謠初衷是為了“享受被追捧的滋味”、“盡快提高關注度和知名度,為出書鋪路”。這真應了北齊劉晝在《新論·傷讒篇》中所說的話:“俗人好奇,不奇不用也。譽人不增其義,則聞者不快于心;毀人不溢其惡,則聽者不滿于耳?!?BR>??? 從社會傳播的特點來看,一些網(wǎng)絡謠言因為迎合了部分網(wǎng)民的偏激情緒,所以得以在網(wǎng)絡上大行其道。對此,我們應該客觀冷靜地應對。一方面,需以求真精神,破除一切虛假,讓網(wǎng)絡謠言失去滋生與傳播的溫床;另一方面,我們還應該透過這些表面的謊言,看到藏身其后的社會情緒的作用,敏銳觀察這些變化的社會情緒,及時找到這些情緒產(chǎn)生的原因,并予以分析研判,這樣方能從根本上消除網(wǎng)絡謠言。
???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各類網(wǎng)絡謠言嚴重混淆了社會視聽,是浮躁虛夸風氣的溫室,不利于求真務實風氣的涵養(yǎng)。不管是出于何種原因制造這些謠言,“真”字若不排在第一位,那建立其上的觀點都只能是空中樓閣、無源之水。
??? 而且,這種東西傳播多了,只能讓人變得淺薄,遇事不思考,論事不理性,被人牽著鼻子走。如果只是閑情逸致的文章,造假的危害只限于個人;如果是與時政、改革有關的偽文盛行,危害就難以估量了,不可不察。
??? 對撲面而來的信息,我們要多想一想,在頭腦里多逗留一些時日,讓“真”歸位,思考一些問題時思路才會清楚很多,看問題時也才不會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