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廣文 口述 王鳳庭 整理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陵縣四區(qū)魏龍江村是個近千人的大村。村子周圍筑有7米高、3米寬的圩子墻,并伴有二道崖、女兒墻,圩子下方挖有壕溝,設東、西、南三個大門。在魯西北,人們稱這種防衛(wèi)功能齊全的村寨為“壕寨”。1938年春,八路軍“娃娃司令”肖華將軍率東進抗日挺進縱隊挺進冀魯邊區(qū),曾在該村駐扎過一段時間。后來八路軍的小股部隊時常在此駐扎整訓。 1939年3月14日,八路軍挺進縱隊五支隊(又稱“永興支隊”)一營正駐扎在魏龍江村,下午兩點左右,德平縣的“曹五旅”派人給譚端治營長送來一封信。信中說,他們遭到了大隊鬼子和偽軍的追擊,情勢緊迫,請求八路軍給予援助。 “曹五旅”原是地方民團,后被國民黨收編為“山東保安第五旅”,旅長曹振東,老百姓稱其“曹五旅”。為團結爭取“曹五旅”共同抗日,擴大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譚營長決定,掩護曹部,伏擊日偽。當即安排讓“曹五旅”這幾百人進東門,出南門,迅速通過村子,向劉雙槐村方向撤退。
譚營長當即作了戰(zhàn)斗安排:一連在陳廟村(魏龍江村南的鄰村)后的道溝埋伏,戰(zhàn)斗打響后迂回敵后夾擊敵人;二連在東門寨墻上利用二道崖的女兒墻作掩體進行正面阻擊;三連埋伏在圩墻下兩米深的壕溝里,和二連配合形成上下交叉火力,共同打擊鬼子和偽軍。當時距壕溝不遠有個小土屋叫“楊家園子”,是村中楊姓人家平日種菜用來擋風遮雨、看菜休息的地方,這次派上了用場。三連戰(zhàn)士在小屋內安置一挺重機槍,等候鬼子鉆進伏擊圈。
約半個小時后,村東北方向有兩個舉著望遠鏡全副武裝的鬼子,騎著大洋馬來到村子東門叫門,守門的村民在八路軍的授意下打開寨門放他們進來。倆鬼子雖警覺性高,但沒發(fā)現(xiàn)寨墻上和壕溝里隱藏的一營戰(zhàn)士。倆鬼子進村后沿大街從東往西一邊走一邊用望遠鏡向各個方向張望,然后便原路返回了。不一會,幾百名鬼子和偽軍大搖大擺地向魏龍江村東門而來。前頭的敵人已進入八路軍的伏擊圈,后面大股鬼子還在村后三里遠的老土窯附近晃蕩。八路軍原計劃是待鬼子大部都進入伏擊圈再打,不料,這時在陳廟村道溝埋伏的一連有名新兵,由于緊張不慎槍支走火,戰(zhàn)斗只好提前打響。譚營長一聲令下,寨墻下、壕溝內,以及楊家園子小土屋里的重機槍,一齊向日偽開火,敵人成片地倒下,其余敵人被壓在一片開闊地里,進退不得。這時,走在后邊的鬼子抬出八八小炮沖著八路軍防守陣地亂轟,敵人炮彈落在壕寨內外,掀起高高的土浪,并炸毀了民房30多間,村民胡廣文家的一棵老椿樹,樹冠竟被炸得光禿禿的。激戰(zhàn)中,譚營長站在圩子墻二道崖上,手拿望遠鏡瞭望敵情時,不幸中彈犧牲。戰(zhàn)士們怒火填胸,奮力沖殺。敵人靠八八小炮、毒氣彈、催淚彈頑抗。八路軍見伏擊目的已達到,遂撤出陣地,轉移到劉雙槐村一帶。第二天,魏龍江村的鄉(xiāng)親們把譚營長安葬在村東門外一塊田地里。幾年后譚營長的遺骸遷至陵縣五區(qū)官道烈士陵園(今屬臨邑縣)。
另據(jù)《陵縣志·魏龍江、李元寨戰(zhàn)斗》記載,當晚,敵人繞過魏龍江村逃竄至東南方向5里遠的李元寨,住進地主的土圍子內。五支隊又組織力量進行夜襲,給敵人很大殺傷。在戰(zhàn)斗中,三營副營長會先柳犧牲。
白天的伏擊戰(zhàn)和夜晚的奔襲戰(zhàn)共擊斃日偽軍60余人,傷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