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那些書□鄧榮河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小村莊,那時鄉(xiāng)下文化生活簡單得很,沒有電視,唯一的有線廣播有時還不正常。再說了,即使正常,小孩子們對廣播里的內(nèi)容也不感興趣。唯一感興趣的,便是那些各式各樣的小人書。
盡管當時小人書價格極其便宜,只要幾分錢一本,但對于一個貧困的農(nóng)家來說,這點錢父母也不會輕易給的。于是,我只好從父母平時給的零花錢中一分一分地攢。等到覺得夠買一本小人書了,便偷偷跑到當時公社的書店里去買小人書。慢慢地,《敵后武工隊》《平原槍聲》《鐵道游擊隊》之類的小人書我攢了不少。小人書里一個個高大威猛的英雄形象對年少的我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當時我的理想就是長大后參軍當兵,做一名英姿颯爽的鋼鐵戰(zhàn)士,可惜這個愿望沒實現(xiàn)。
包產(chǎn)到戶后,每每棉花大豐收,我們這些皮小子便總會鬧著和大人一同去公社的棉廠賣棉花。別的孩子去,為的是解解饞,賣了棉花大人們高興,總會給孩子買點包子、花生之類的。而我去,則是為了逛書店。父親賣了棉花,往往慷慨得很。我一旦拿到父親的“賞賜”,便飛似地往書店奔。一到書店,便如饑似渴地挑選起愛看的小人書。挑選完畢,抱著六七本小人書去和售貨員結(jié)賬,那種自豪感寫滿了小臉——平時摳門慣了的咱,這回也大大方方地奢侈一回!
那時,生性內(nèi)向的我一有空就鬧著母親去姥姥家,不為別的,只為當時姥姥家有舅舅看過的很多小人書。特別令我難忘的,是姥姥家有一套《岳飛傳》,至今那些名字仍記憶猶新——《岳飛出世》《槍挑小梁王》《岳母刺字》……《風波亭》等,一到姥姥家,我便鉆到姥姥的小黑屋里癡癡地看個沒完,以至于忘記喝水吃飯……
不可否認,小人書的時代早已過去了,小人書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小時候把擁有一本小人書當作最大快樂的記憶,將永存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