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愛珍
??? 近日有媒體報道,在沈陽上班的哈爾濱人劉強,去年春節(jié)假期一共在家待了5整天,但那幾天里,除了吃飯、睡覺、看電視,他基本都在玩手機游戲,或者用手機上網看新聞,和同學同事聊天。今年春節(jié)假期即將到來之時,他通過微信給爸媽寫了一封簡短的“懺悔書”,希望通過自己的切身感受提醒每個年輕人,一定要多陪陪父母,多和他們聊聊天,多關心關心他們。
??? 相信看到報道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現在通訊技術發(fā)達了,我們與親人的距離卻不如以前親近了,以致于很多人發(fā)出感慨:手機連通了世界,但阻隔了親情。傳統(tǒng)春節(jié)之所以歷經數千年不衰,且成了世界性節(jié)日,其外在的熱鬧也許并不重要,重要的正是親情團圓——一家老小的相互陪伴,相互扶持。這種陪伴能讓每個奔波在外的人感受到愛的溫暖,讓每個漂泊的心靈找到家的歸宿,感受到巨大的幸福和力量。而這,正是讓我們深情回味和追尋的最純凈年味兒。
??? 可現實中,總有這樣那樣的牽絆讓人忽略了這種最溫暖人心的年味兒。有的人為了夢想,離開家鄉(xiāng)到外地漂泊,總想有一天可以功成名就再衣錦還鄉(xiāng),結果在外多年也未曾回家。前幾日某網站針對1840名參與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41.1%的人認為自己是“恐歸族”。而“恐歸”的原因,則不一而足,有人怕“家長式盤問”,有人怕“一事無成之‘殤’”。可以說,怕盤問的人中,多數誤讀了親情,也誤讀了年文化。因為“盤問”所流露的,正是親人們的牽掛之情,以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 應該說,現在很多人,特別是留守在家的老人、孩子,生活中并不缺少金錢,而普遍缺少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溫暖。因此,老人望眼欲穿地盼望著游子歸來,最期盼的是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而不是兒女的升官發(fā)財;孩子翹首以盼等待父母回來,最盼望的是久違的擁抱和笑臉,并非家財萬貫錦衣玉食。對他們來說,親人能夠回家,能坐在一起說說話、聊聊天,就是最好的新春禮物。
??? 我們曾經為夢出發(fā),也別忘了為愛回家。如果你已經背著行囊回到家,更莫忘了讓愛溫暖家。對父母,我們常說,“你養(yǎng)我長大,我陪你變老”;對孩子,我們常說,“多想陪你慢慢長大”。這些話說來容易,做到不易。與其豪言壯語,不如在這個春節(jié)假期,放下手里的工作、卸下生活的重擔、離開虛擬的網絡,多陪陪父母,多帶帶孩子,用心去感受久違的親情,也給至親至愛的家人帶去一個真正溫暖、難忘的春節(jié)。
???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也是最溫暖的年味兒。最美的過年情結不能僅僅停留在微信里、網絡上,更要在溫暖的家中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