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巧
??? 前不久,去村里調(diào)研。與干群座談會的過程中,有村民當面批評某村干部工作效率不高,村里的道路坑洼不平,多次尋求解決卻遲遲未果。會后,這位干部臉色難看,私下埋怨讓其丟了面子。
??? 黨員干部在深入基層、接觸群眾時,難免會聽到逆耳的批評和牢騷,而這些聲音恰是來自一線的情況報告,是群眾呼聲的第一信號。如果把來自群眾的一些對干部來說并不合拍、不中聽的意見當成雜音,一聽到逆耳之言、揭短之詞,就以為曝了自身短、亮了自家丑,要么不聞不問,要么主觀上抵觸,這種做法會傷了群眾的心,把群眾推得越來越遠。
??? 如何對待群眾的意見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黨員干部的工作態(tài)度,映照出宗旨意識。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從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實踐這一理念,不妨在群眾的批評中汲取教訓經(jīng)驗,在“牢騷”中知民心、曉民意,把意見轉(zhuǎn)化為調(diào)研的方向、決策的參考、前行的動力。
??? 平日里的掌聲和鮮花容易讓一些黨員干部頭腦發(fā)熱、自我陶醉,常聽逆耳之言則能清醒、淡定許多。黨員干部當具備“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tài)度,聞過則喜,循著群眾的意見查找自身工作的短板,及時采取糾正、補過措施,改進工作方式方法,提升服務水平,竭盡所能把工作做得細致一些、周到一些、完美一些,這樣才能讓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