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昭
??? 日前,在縣里采訪時,聽到有部分基層干部反映,在扶貧過程中,有個別貧困戶身體健康,對送上門的扶貧項目總說:“我再看看、再等等。 ”這反映出,個別貧困群眾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必須引起相關部門單位的重視。
??? 當前,要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只有客觀上真扶了,主觀上真努力了,才能真脫貧;如果客觀上真扶了,主觀上卻沒努力或努力不夠,就難以真脫貧。
??? 應該說,貧困群眾沒有一個不希望脫貧致富的,絕大多數(shù)貧困群眾都能在政府扶持、社會幫助下,勤勞致富,過上好日子。但卻有少數(shù)群眾在貧困面前灰心喪氣、一蹶不振。如果是天災人禍、患上大病等客觀之因,政府可扶、鄰里可幫,貧困可脫;如果是自暴自棄、不思進取等主觀之因,政府投入再大、鄰里幫助再多,也無濟于事。
??? 扶貧理論上,有個“貧困陷阱”,即貧窮會成為貧窮的理由。因為窮,有致富的機會沒有錢投入,把握不住增收的機會;因為窮,受到的歧視多、打擊多,容易陷入貧困的惡性循環(huán)。如果跳不出 “貧困陷阱”,即使一時脫了貧,也容易返貧。扶貧實踐中,有個貧困依賴癥,即等、靠、要,雖然這是少數(shù)貧困群眾的貧困痼疾,但個體帶來的影響卻不利于整體脫貧致富。等、靠、要,說到底是一種精神上的懶漢行為。等不來真正的富裕,要不來一生的幸福,“靠山山會崩,靠樹樹會倒”。幸福不會從天降,摘掉貧困帽子最好的辦法是先扶其志氣。
??? 貧困是座大山,但這座大山再高,也高不過人的志氣,高不過人的自強。貧困群眾是脫貧致富的主體,也是脫貧致富的主人,物質貧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貧困。擺脫貧困首先要擺脫精神上的貧困,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有志才能自強,在脫貧上依靠“扶”而不全賴“扶”。有扶持、有幫助,要抓住時機、借力脫貧;沒有政府扶持、社會幫助,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有志氣,“輸血”才能強身;靠實干,“造血”才能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