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里還真有不要錢、不要物的!”山西省岢嵐縣文化局副局長馬曉明碰上了一件“奇事”。據(jù)8日《人民日報》報道,岢嵐縣是國家級扶貧開發(fā)重點縣,縣里扶貧工作會一開完,馬曉明帶了600元錢和3袋白面,趕往水峪貫鄉(xiāng)娘娘廟村,與3家貧困戶對接。“認親”卻出了點意外——前兩戶都高興地收下了,到了劉順喜家卻被拒絕了:“吃救濟,餓斷氣。當貧困戶不光彩,我不能要!”
和部分“等、靠、要”的貧困戶比起來,劉順喜的形象一下子高大起來。物質(zhì)貧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貧困,劉順喜屬于前者。我們相信,憑借勤勞的雙手、不服輸?shù)闹練庖约耙话逡谎鄣膴^斗計劃,劉順喜脫貧指日可待。不可否認,現(xiàn)實中部分貧困戶心存懶漢思想,一心只想戴上冬暖夏涼的“貧困帽”,劉順喜給他們上了一課。
但事實上,劉順喜不僅給部分“等、靠、要”的貧困戶上了一課,更給廣大扶貧干部上了生動一課?!胺鲐毾确鲋尽薄ⅰ胺鲐毐胤鲋恰?、“精準扶貧”等是當前反復倡導和強調(diào)的扶貧方略,但現(xiàn)實中部分扶貧干部依舊難以掙脫傳統(tǒng)扶貧模式的窠臼,或重物質(zhì)輕精神,或“大水漫灌”,或“盆景式扶貧”等,收效不大。
比如這位副局長,一說到幫扶,首先想到的還是“總不能空著手”,帶錢帶物,當然這也沒錯。但面對貧困戶的拒絕,副局長驚訝之情溢于言表,當成了“奇事”,換言之,副局長壓根就沒想到貧困戶中還存在貧而有志的現(xiàn)象。想都沒想到,或不敢想,怎么“扶志”?
現(xiàn)實中,一些扶貧干部常常感慨,最令人頭痛的,不是資金、技術(shù)問題,也不是缺項目缺人才,而是那些扶不起的“阿斗”,甚至抱怨貧困戶不知感恩。言下之意,一些貧困戶懶惰成性,只等別人來“輸血”、“喂食”。應該說,這種現(xiàn)象一定程度上存在,但也恰恰說明扶貧工作不到位,沒有吃透扶貧方略的要義。
部分貧困戶的“等、靠、要”思想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傳統(tǒng)扶貧模式和部分扶貧干部慣出來的。在扶貧工作進入沖刺期的今天,扶貧干部要主動拿出啃硬骨頭的勇氣和行動,既要解決困難群眾的燃眉之急,更要在“扶志”、“扶智”、“精準”上下足功夫。扶貧不能發(fā)牢騷,也不宜動輒驚詫。劉順喜教育了這位副局長,還有多少扶貧干部需要接受教育?晚報評論員陳廣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