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今年清明來臨之際,四川成都市長松寺公墓推出了一種新的“互聯(lián)網+祭祀”方式——微信遠程祭祀。用戶在微信公眾號上填寫寄語,隨后寄語可同步到墓地前的一塊大電子屏上滾動顯示,以表哀思。
不論是“代客掃墓”,還是“微信掃墓”,急劇的社會變遷,讓傳統(tǒng)的掃墓有了更多的渠道。面對“微信掃墓”這一新生事物,我們不能情緒性地先入為主,而是要多一些換位思考。
在理想的圖景里,清明祭掃理應“親自上陣”。可是,對于那些在外地打拼的人們來說,返鄉(xiāng)祭掃成為一種“有心無力”的尷尬現(xiàn)實。盡管不能到親人的墓前親自祭掃,“微信掃墓”也依然進行了情感表達。這樣的“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未嘗不能起到精神洗禮的作用。
在社會流動不斷加速的今天,在堅守清明節(jié)掃墓的傳統(tǒng)習俗的同時,也要與時俱進地進行觀念重塑與更新,對“微信祭掃”等新生事物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如果強人所難甚至對他人進行“道德捆綁”,難免會導致一些人不堪重負。“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的“微信祭掃”,說到底也是一種“成人之美”。尊重他人、體諒他人、幫助他人的“成人之美”,賦予傳統(tǒng)民俗活動更多“時代感”,既切實地裨益了一些難以“回鄉(xiāng)祭掃”的游子,也讓傳統(tǒng)節(jié)日更有親和力、更具有操作性。
摘自3月21日《新京報》
作者:楊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