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團演員在排練“一勾勾”
“喂上了小黑驢兒,小黑驢兒真愛人兒,蹦蹦噠噠真有趣兒,俏俏俐俐的四條腿,雪里站的粉白蹄……”2月 24日,記者一走進宣章屯鎮(zhèn)辛法村的村委會,便被這婉轉曲折的曲調吸引過去。該村支部書記劉學萬介紹說:“這種劇種叫‘一勾勾’,它是魯西北民間流傳的古老的稀有劇種之一,始于明末,盛于清代。曲調自然樸實,唱腔聲情并茂,婉轉連綿,曾有‘聽見一勾勾唱,餅子貼在門框上’之譽,形容它像鉤子一樣,能夠勾住聽眾的靈魂,所以被稱為‘一勾勾’。 ”
2006年,“一勾勾”被國務院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而劉學萬也是“一勾勾”劇種在齊河的第六代傳承人,發(fā)起創(chuàng)建了“一勾勾”齊河劇團?!皠F現(xiàn)在有十余人,平均年齡在 60歲以上,非農(nóng)忙的時候,每星期聚到一起進行排練,縣里、村里有演出劇團便會參加,有時還會代表縣里去外地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表演,都是文藝愛好者,熱情都很高漲。 ”劉學萬說到。
組建劇團頗費一番周折,會演“一勾勾”的藝人大都老去,新人又少,能保留下來的曲目也是鳳毛麟角。劉學萬向親戚朋友們打聽附近十里八鄉(xiāng)會此唱腔、調門的,登門拜訪去請教?,F(xiàn)在的劇團成員們分別來自禹城、臨邑等不同地方,根據(jù)他們的回憶再加上自編自導,才有了現(xiàn)在表演的《王小趕腳》、《二姑娘回娘家》、《姊妹易嫁》、《王漢喜借年》等經(jīng)典曲目?!耙还垂础钡陌樽鄻菲饔兴南?、板胡、笛子,后來充實了二胡、三弦、笙等,板式有頭板、二板、三板、安板、尖板、導板、甩板(也叫“砍頭橛兒”),唱腔有山坡羊、娃兒娃兒等曲調,之后又創(chuàng)了一個快板。它的唱腔特點中聲情并茂、通俗易懂。男聲,粗獷豪放,剛勁有力;女聲,迂回婉轉,優(yōu)美動聽。唱腔特色是真聲吐字,假聲托腔和唱字無腔,如說如念,行腔無字,伴奏相隨。先把字送入人耳,然后行腔一勾,伴奏過門花噪好聽,造成和諧的效果。 演出中講究演員與各種樂器的相互配合,演出形式古樸,一般利用春冬農(nóng)閑季節(jié)組織演出。
演出者中年齡最大的曹明俊老先生是臨邑興隆鎮(zhèn)人,已有 76歲高齡,負責男聲唱段,每當有排練或有表演便早早的來到劇組?!拔易阅贻p就一直在村里‘一勾勾’的劇團演出,一輩子搞文藝。 ”老先生自豪地介紹。演員十分消耗體力,不僅要求底氣十足的唱功還得有身手敏捷的身姿,而這一切曹老先生都可以應對自如。
張秋英是這個大家庭里唯一的女演員,從小就聽村里的老人們演唱“一勾勾”,耳濡目染,漸漸喜歡了這個劇種。 15歲正式拜師學藝,師從孫玉芳、孫慶江。不做農(nóng)活的時候就開腔唱兩嗓子,多年扎實的功底就這樣累積下來。
劇團的演員們現(xiàn)場表演了《王小趕腳》片段,激情的表演和精湛的演技展現(xiàn)出他們對藝術傳承的認真、執(zhí)著。
隨著原“一勾勾”劇團的老藝人不斷衰老,加之傳人稀少,傳承情況日益堪憂,這一珍貴的劇種逐漸面臨著消亡的危險。劉學萬介紹,近二三十年來,“一勾勾”已漸漸地沉寂,幾近消失了。他說:“我們這些老演員很是擔心,現(xiàn)在‘一勾勾’劇團的老藝人大部分都已老去。再加上‘一勾勾’劇團流傳于民間,文字記載的東西很少,唱腔以口傳心授為主,如不及時整理、發(fā)掘,將會消失殆盡。我們這些老演員很想集合起來,把‘一勾勾’傳承下去。讓它代代傳唱,讓民間藝術繼續(xù)綻放。 ”
記者 李燁 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