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義
??? 王佐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名仕,為明朝重臣,官至戶部尚書,在土木堡之戰(zhàn)中捐軀報國,其忠勇尚義之舉氣貫長虹,在歷史長河中熠然生輝。王佐是慶云縣的一位歷史名人,其族脈綿延,后人眾多,五百多年來這里一直傳誦著他的故事。筆者從諸多史料及王氏族譜中,抽絲剝繭,溯本清源,系統(tǒng)整理挖掘其人其事,力爭把一個真實的王佐呈現(xiàn)給世人。
??? 一、王氏族譜
??? 今年春天,筆者專程到慶云縣常家鎮(zhèn)三王村,有幸見到村民王鳳岐珍藏的 《海邑王氏族譜》,獲悉關(guān)于王佐及其家族好多不為人知的訊息。為何稱海邑王氏?王佐為明代山東海豐王家莊人,海豐縣簡稱海邑,至民國二年(1913年)海豐更名為無棣。至清康熙年間,王家莊分為前王家莊、中王家莊、后王家莊三個村,合稱三王村。1946年,三王村由無棣縣劃出,歸屬慶云縣。
??? 《海邑王氏族譜》有兩個版本,一個是道光己亥年(1839年)修訂,一個是光緒八年(1882年)重修,均為兩冊。王氏族譜尊王佐為五世祖。該族譜序言中申明,七世孫王玹(進士第文林郎,任開封府襄城知縣)于弘治乙卯年(1495年)編著王氏族譜,十七世孫王廷蘭于乾隆己亥年 (1779年)增修族譜,之后兩部族譜均在先人編著基礎(chǔ)上進行修著。
??? 《海邑王氏族譜》兩個版本均分十卷,分別為《原姓錄》《世系》《恩命錄》《譜傳》《衣冠圖》《附錄》《先塋圖》《余輝集》《家規(guī)》《世系余編》。其中,第四卷《恩命錄》錄入明代皇帝御賜予王佐及其家人的諸多敕命、誥命、祭文等,該部分由王佐同鄉(xiāng)吏部尚書楊巍于明萬歷巳亥年(1599年)六月敬書;第十卷《世系余編》錄入《明臣王忠簡公傳略》《忠簡王公祠堂詩引》。
??? 兩部王氏族譜均為線裝古籍本,均詳細記載了其先人明代戶部尚書王佐土木堡之役代主捐軀報國的事跡。族譜由楷書書寫,字體端莊秀麗,盡顯后人恭敬之心。在文革“破四舊”時,王鳳岐的父親將兩部族譜用油布包裹后埋于地下,才有幸珍藏至今,為研究王氏家族歷史和譜牒文化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
??? 二、王佐家世
??? 《海邑王氏族譜》記載,王佐的先世為淮北人,其先祖王善源隨宋高宗南渡徙居臨安(今浙江杭州),被尊為一世祖。二世祖名王權(quán),元代遷居武清,在臨清萬戶府(全稱臨清御河運糧上萬戶府)任職漕運百戶。三世祖名王均讓,世襲軍職,累升樞密院副使,于明洪武初年棄官占籍入居山東海豐(今無棣)三王村,為無棣王氏的始遷之祖,娶濱州楊總管之女為妻。四世祖名王樸,洪武五年(1372年)任濱州典教,娶薊州太守靳士文之女為妻,生二子二女。其長子王佐進士及第,官至戶部尚書;次子王佑,字孟弼,賜義官;長女嫁莒州知府胡璉(慶云人),次女嫁杜瑛。
??? 王佐共生七子三女,與原配胡氏生二子一女,長子王震,次子王晉,女兒招婿陶賓;與繼室李氏生五子二女,五子依次為王賁、王顧、王恒、王節(jié)、王豫,二女分別嫁李杲、田賦。
??? 王佐家教甚嚴,子孫眾多,佼佼者不乏其人。王佐長子王震蔭襲戶部主事。次子王晉由貴州道監(jiān)察御史仕至順天府丞,天順元年(1457年)十二月二十日,明英宗敕命三道,贈監(jiān)察御史王晉為榮夫,贈其妻闞氏、繼室李氏均為孺人。
??? 王佐四子王顧為恩生,景泰七年(1456年)中舉,初授中書舍人,后任禮部員外郎、禮部郎中,仕至順天府治中,先后兩次受到朝廷加封。成化元年(1465年)十一月初七日,明憲宗敕命二道,晉升中書舍人王顧為征仕郎,贈其妻程氏為孺人。成化十年(1474年)九月十三日,明憲宗再誥命二道,封員外郎王顧為奉直大夫,加封其妻程氏為宜人。
??? 王佐之長孫王瑜為恩生,成化七年(1471年)授浙江龍游縣丞,任職九年,政績頗佳,致使當?shù)亍罢皆A理,賊盜屏息,吏畏民安”;成化十九年(1483年)升任高郵州判官;弘治四年(1491年)任陜西州同。
??? 王佐之孫王玹,進士第文林郎,初任開封府襄城知縣,后任戶部福建清吏司主事,官至戶部員外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三月初四日,明孝宗給戶部主事王玹敕命四道,封王玹為承德郎,封王玹之父王豫為承德郎、戶部福建清吏司主事,贈王玹之母劉氏為安人。
??? 王佐之曾孫王溥,弘治乙卯科(1495年)舉人,弘治八年(1495年)任直隸永平府樂亭知縣。
??? 王佐之玄孫王轂,歲貢,任河南潁州學正。
??? 王佐之玄孫王軫,歲貢,初任西安府學訓導,后轉(zhuǎn)任保定府學訓導、直隸州學正,官至河南彰德府教授。
??? 三、王佐其人
??? 王佐,字孟輔,生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八月初九日,歿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日,享年66歲,《明史》167卷為其作傳。
??? 王佐自幼聰穎好學,為人坦誠,諳于禮儀,有譽于鄉(xiāng),人稱孝廉。永樂九年(1411年),應(yīng)試中舉,入太學為監(jiān)生,遂博覽群書,貫通經(jīng)史百家,精于理財之道。永樂十六年(1418年),王佐任吏科給事中,奏對詳雅,儀態(tài)端莊,博得皇太子朱瞻基青睞。洪熙元年(1425年),王佐晉升吏科左給事中,以奏對祥雅,儀表端凝、屢獻嘉謀,博得明仁宗簡注。宣德元年(1426年),王佐晉升為戶部右侍郎,明宣宗委以理財重任。當時,太倉、臨清、德州、淮徐等地府倉不尊法典,積弊嚴重。王佐奉令到各處稽查,申飭律例,整頓法度,懲貪治瀆,吏治為之一振。宣德二年(1427),平江伯陳瑄向朝廷上奏運糧兵士困苦,欲抽調(diào)民夫代為轉(zhuǎn)運,王佐以“東南民眾力已盡”為由,竭力反對。明宣宗依王佐言,仍按原例行事。宣德六年(1431年),王佐轉(zhuǎn)任戶部左侍郎,被派往督理通州至直沽的河道疏竣工程。宣德七年(1432年),王佐奉旨承辦宣府屯田、甘肅軍餉等事宜。王佐深明“計然”之策,竭力應(yīng)辦,辦事公道,賞罰分明,處事得體,深得朝野贊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命戶部侍郎王佐監(jiān)督京城倉糧,頗有清名。后,朝廷又委王佐督理通州至直沽河的河道疏浚事宜。
??? 宣德十年(1435年),明英宗即位,王佐奉命出鎮(zhèn)河南,查稽地方駐軍征斂糧稅弊端。經(jīng)過調(diào)查,他上書建議:“除邊境衛(wèi)所外,稅糧皆有戶部督理。 ”皇帝準奏。不久,王佐被派往甘肅督理軍餉。正統(tǒng)元年(1436年)9月,王佐欽差長蘆,督理鹽稅,厘定規(guī)章,嚴加查巡,懲辦瀆職之吏,重罰枉法之徒,鹽道境況肅然有序,朝廷激賞之。正統(tǒng)三年(1438年),王佐改任京師及通州倉場總督,政績茂聞朝野。正統(tǒng)六年(1441年),王佐擢升戶部尚書。正統(tǒng)七年(1442年)五月,王佐受命為副使,與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楊士奇一起主持錢皇后的冊封大典。正統(tǒng)十二年(1447年),王佐兼署吏部事務(wù)。當時,戰(zhàn)事頻繁,耗資巨大,國庫虧虛,全靠王佐從容調(diào)劑,節(jié)縮有方,國家財力尚未匱乏。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在土木堡之役中壯烈殉國。
??? 縱觀王佐一生,他為官近四十載,歷仕四朝,政有體要,心無苛隘,氣度恢弘,政績卓然,影響深遠。更因其蹈死不顧,忠義朝廷,錚錚有聲,倍受朝廷和后人贊譽。 《大明一統(tǒng)志》盛贊王佐“務(wù)存大體,聲譽著聞,器宇洪偉,德量寬平?!薄睹魇贰方o予王佐高度評價:“在戶部久,不為赫赫名,而寬厚有度,政務(wù)糾紛,未嘗廢學,人稱其君子。 ”《名臣傳》贊之“性資魁梧,器宇深厚,政有體要,心無苛隘,恥不若人,晚嗜學問。 ”《天順日錄》譽之:“忠恕有愛民心,士林重之。與人相接,開心見誠,坦然無疑,光明正大。先生后卒于土木之難,蓋有篤實君子之風,咸惜之。 ”
??? 四、王佐之死
??? 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7月,瓦剌大舉入侵,宦官王振挾英宗親征,諸公、侯、伯、尚書、侍郎以下50萬人馬倉促出發(fā)。剛至宣府,即遇暴風雨。王佐與兵部尚書鄺野恐出兵不利,要求停止進發(fā),遭到王振拒絕。兩人懷揣奏疏跪于草叢,苦苦哀求,要求見皇上,從朝至暮,不得所請。大軍到達大同,監(jiān)軍郭敬報告敵軍實情,王振才感到形勢不利,下令退兵,卻又讓皇帝繞道宣府,臨幸自己的老家蔚州。王佐、鄺野鑒于戰(zhàn)事已迫在眉睫,請皇上急速入關(guān)避敵,并加強后軍戒備,王振不予理睬。二人進帳面請,王振派人拉出,并讓其跟隨老營行動。明軍退至懷來縣土木堡,被瓦剌軍圍攻,明軍大敗。土木堡一役,明英宗被俘,王佐等66名大臣罹難,數(shù)百名侍從喪生,50萬大軍覆沒。對此,《山東試錄(萬歷元年)》給予高度評價:“死難王佐,即古之顏真卿也。 ”
??? 關(guān)于王佐之死,民間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御駕親征,聽信宦官王振惑言,30萬大軍全面潰退,御營遭到瓦剌敵軍圍攻,護衛(wèi)親軍保護明英宗突圍,王佐即獻金蟬脫殼之計,危急之下與皇上互換服裝,并命令王忠、王義二家將隨軍突圍,而后敵軍攻陷御營,王佐為國捐軀,其頭顱被砍下獻給瓦剌首領(lǐng)也先,經(jīng)辨認不是明英宗,于是下令搜捕,最后在他處俘虜了明英宗朱祁鎮(zhèn)。王佐代皇上義死,頭顱被瓦剌士兵割去,繼位后的明代宗朱祁鈺遂下旨“金頂御葬”,用黃金給王佐做了一顆假頭,按照王侯的禮儀予以安葬。 作者為縣旅游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