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說南關社區(qū)能人多,如今更是出了一位大明星。近日,記者在南關社區(qū)居委會主任高玉霞處得知,今年80歲高齡的王華奇老人自編的地書作品集《地書情懷》已成功印刷成冊,并于2016年底相繼被德州市方志館、德州市檔案館、德州學院圖書館多家單位收藏,一時間喜訊轟動整個社區(qū),王華奇老人也被大家贊譽為“德州地書第一人”。
愛上書法,鉆研行草如癡如醉
聽聞記者拜訪,王華奇老人一邊披上褂衫一邊上前相迎,八十歲的高齡依舊腰桿筆直、健步如飛,老人如此鶴發(fā)松姿不僅令記者十分贊嘆,此后,老人清晰縝密的思路和頗有見地的談吐更令記者驚嘆。
王華奇老人1937年出生,是臨邑縣德平鎮(zhèn)人。他現(xiàn)在的老伴兒就因其一手漂亮的鋼筆字對他傾心。1955年兩人結(jié)婚,可沒過幾天,王華奇便被選為空軍學員入伍。就這樣,他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十六航空學院度過了26年的軍旅生涯。因不適應飛行,王華奇入伍不久便轉(zhuǎn)為技術崗位,13年后從事政務工作,轉(zhuǎn)業(yè)前擔任領航大隊政委。
緊張的軍營生活并沒有令王華奇忘記書法,不管走到哪里,見到好字帖他就會買下來,一有時間就拿出筆來練習。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戰(zhàn)友處看到岳飛書寫的《出師表》,剛勁的氣韻令他心生狂喜,當即軟磨硬泡地將冊子借來,連夜用鋼筆一點一點地描繪出字的輪廓,這便成了王華奇臨摹毛筆字的第一本“教科書”。自那以后,他像著了魔一樣狂熱地喜愛上鉆研行草,并有幸得到當時一位在書法上小有造詣的首長指點,書法技巧突飛猛進。到目前為止,他用斷的毛筆已經(jīng)數(shù)不勝數(shù),單是《孫過庭書譜》,王華奇便已臨摹了300多遍,甚至背得滾瓜爛熟,他自詡雖不敢說完全相同,但也八九不離十。
北上探親,好學老人與地書結(jié)緣
1995年,自德州石油鉆探機械廠退休的王華奇,更加專注于書法,幾十年間的勤于練習和對書法理論的研究,使他逐步形成了粗狂奔放、蒼勁古樸的特點,其作品多次參賽獲獎。2007年,前往北京探親的王華奇,無意間在北海公園見到一位用筆沾水在公園地板上寫書法的老人,新奇的書法形式令他駐足觀望了許久,并與對方交換了書法見解。
回到德州后,王華奇對這種環(huán)保、便捷又強身健體的書法形式念念不忘,遂拎著筆前往公園嘗試,不料竟遭到管理人員的驅(qū)趕,經(jīng)過一場辯解,對方的“不通情理”使他萬分沮喪,甚至成為了一個心結(jié)。
直至2012年,知曉地書的愛好者越來越多,聽說有人在世紀廣場的地板上“寫字”,他第一時間前往,也終于得償所愿。2014年9月24日,由王華奇倡導發(fā)起,由60余名愛好者組成的南關社區(qū)也是德城區(qū)唯一一個“地書協(xié)會”正式成立。從此,除了每日清晨固定的集體練習,作為副會長的王華奇每年都會帶領大家參與舉辦近四十場活動,公益贈予的墨寶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令人敬佩的是,雖然年事已高,王華奇卻始終無畏嚴寒酷暑,為了留住地上的作品,他甚至專門在數(shù)九寒天里揮筆創(chuàng)作。為了不影響細節(jié),即使雙手在雪天里凍到發(fā)麻,也堅持不戴手套。對此,他對記者的解釋是,“實踐就要有釘子精神!”
三年悉心收集,畢生所悟傾注字間
受邀參觀老人的工作室,面積不大的房間里,因放置了大量的書法作品、刊物以及用具而略顯局促,屋子靠窗的位置放有一臺電腦,電腦里大量的家庭照片和書法作品均被他細心地存在不同的文件夾中。更讓記者驚奇的是,因不熟悉拼音打字,他還學會了使用寫字板,“這沒什么難的,我自認為并不聰明,但好在勤奮?!蓖跞A奇說。為了《地書情懷》的成冊,王華奇自2012年起籌備并收集了整整3年,從創(chuàng)作、拍攝到編輯都由他一人完成。2016年此冊的正式出版,圓了王華奇自己數(shù)年努力的夢想?!澳芤虼俗尭嗳肆私獠⑾矏凵系貢?,是對我最大的褒獎?!彼f。
書為心畫,心之所悟,筆有所致,躍然于紙,傳之于人。對于王華奇老人來說,書法表達的是自己對人生和世界的感悟與態(tài)度,是抒發(fā)個人情感與思緒的獨特途徑。多年來,隨著其名氣的增加,始終有上門討字者,但老人并不是任誰都慷慨贈予的,字就像他靈魂的結(jié)晶,每一下運筆都承載著他數(shù)十年里的筆耕不輟,“贈字要贈德”,王華奇始終堅持,只寫自己認可的字句,只贈自己認可的德行。
生活中,王華奇十分知足,即使再癡迷于書法,他也不忘幫老伴兒煮飯打掃衛(wèi)生,“老伴兒不容易,一輩子為我操勞,沒享受過大富大貴,省吃儉用地為我置辦筆紙也從無一句怨言?!彼呛堑馗嬖V記者,“人生在哪個時代是無法自己選擇的,能否有所建樹很多時候也難以左右,卻能決定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手里的錢不用很多,夠吃夠用,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是最大的幸福,在‘地書’上,我不一定是寫得最好的,但我卻是第一個走出去的。”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暢 攝影 王澤紅 通訊員 高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