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丁興才,字慕華,山東平原縣人,1939年生。現(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羲之書畫院藝術顧問,北京翰墨大家書畫院名譽院長,北京國藝東方書畫院名譽院長,中國八一畫院名譽院長。
書法作品曾參加:全國第二屆書法展,全國第八屆書法展,全國第三屆正書展,蘭亭獎牡丹杯全國書法展,鄭州國際書法展,貴州省中青年書法展(一等獎)等專業(yè)展覽;曾應邀赴日本新居濱市舉辦書展,贏得盛譽。
作為土生土長的德州人,如今說起德州文化頗有自豪感。提起德州文化,不得不提及書畫界的丁興才先生。他是中國書協(xié)早期會員,也是德州第一個中國書協(xié)會員。在德州,乃至省城,都可見到他的大作,其書法賞心悅目,令人嘆為觀止。先生不但以書法名揚遐邇,有大家風范,且品德高尚,可謂德藝雙馨。因為工作原因,我?guī)缀趺磕甓家菰L先生,相處五年多,我受益匪淺,也算彼此了解,作為同鄉(xiāng)后生寫此文,更是有一種崇敬之情。
鐘靈毓秀
每每見到這四個字,往往就聯(lián)想到丁興才先生。 “鐘靈毓秀”是說美好的環(huán)境養(yǎng)育出優(yōu)秀人才。由此我想到丁興才先生是幸運的,他學習成長的環(huán)境和所遇恩師的教導與鼓勵,對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小學時,他幸遇非常重視寫字的恩師劉耀光先生,日課千字的書法作業(yè)實屬不輕,而從小就迷戀寫字的他卻如魚得水,作業(yè)本上每每博得“孺子可教也”的批語。讀高小時,校長則把他的字貼滿辦公室的四壁,并親題標語:“習字模范丁興才”。在他十一歲時,全國剛剛解放,年終縣府給省府寫“呈文”,到處找高手謄寫,最后選中了他。他也因此而聞名鄉(xiāng)里,博得眾多鄉(xiāng)親的鼓勵。讀初中時,畢業(yè)前夕給學校及老師題字留念,他寫的字又有幸被當時的孟校長發(fā)現(xiàn),說:“咱們學校居然有寫這么好字的學生! ”當即派人找到他,孟校長拉著他的手激動地說:“你寫的字好哇!這是國粹呀,你要好好繼承……”在北京求學時,又幸遇時任學院圖書館館長、院長秘書的楊小夢先生。楊先生的隸書寫得相當好,寬博縱逸、剛勁挺拔、變化多端,給人以極美的藝術享受。他每每在字前駐足觀賞,心慕神追、贊嘆不已,因此成了楊先生的最鐵的“粉絲”。后來楊先生也知道他寫一手好字,惺惺相惜,就在畢業(yè)前的一天,楊先生親自找到他,并邀他去家里做客,這令他大喜過望。楊先生親手傳授他寫隸書的技法,讓他看了許多精典碑帖,談了許多親身的經(jīng)驗與體會,使他茅塞頓開,猶如撥云見日。用“一日之師終生受益”八個字稱許,絕不為過。
丁先生一路走來,在學習成長的旅途中,你能不為其所處的種種“環(huán)境與機遇”感到幸運嗎?然而,“境遇”總是為有備者準備的,沒有平時超乎常人的用功與努力,再好的環(huán)境與機遇也等于零。
非靜無以成學
丁先生給我談過許多學書心得,令人感觸,發(fā)人深思。比如他談到學書要“入靜”時,引用先賢諸葛亮的話說:“學欲靜也,非靜無以成學?!比欢诋斀?,社會飛速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加快,競爭日趨激烈,在這種氛圍下,要想靜下心來,并非易事。丁先生說:要想做到“入靜”,必須做到如下幾點:第一要做到內(nèi)心陽光,熱愛祖國,對祖國的飛速發(fā)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感到無比高興和自豪;對能夠生活在當今社會感到無比幸福。不要因社會上存在某些陰暗面,而把整個社會看得漆黑一團,從而牢騷滿腹,尤人怨天。第二要做到不斤斤計較個人名利得失,要關愛別人,包容別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既要見賢思齊,又要提攜后人。第三要做到擺正自己的位置。要知道在自己身上只有一兩個閃光點,而在眾人身上則是星光燦爛,自己應向別人學習的東西太多。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所以自己沒有任何值得驕傲自大的理由。第四要做到放眼未來,不爭一時的高低。要堅信只要作品好、造詣高,總是不會被埋沒的,是金子總是會發(fā)光的,留給后人評說也不遲。
千年傳統(tǒng)繞不過
數(shù)千年的書法傳統(tǒng),給我們后人留下不盡寶藏。學習書法,傳統(tǒng)是橋梁,是階梯,是無法繞過去的。學習、繼承、發(fā)展是必由之路。首先是學習傳統(tǒng),傳統(tǒng)就是歷代傳承下來的帖學體系,碑學體系,以及民間書法等,每個人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可各有所取,各有偏重。
丁先生書路廣闊、諸體兼能、根系傳統(tǒng)、法度謹嚴。先生楷書由歐而顏,后溶魏碑于一爐,形成自家面目;隸書遍臨漢碑諸帖,尤對乙瑛碑、張遷碑、禮器碑、華山碑用功頗深,晚年汲取清代鄧石如、趙之謙的創(chuàng)作風格,其隸書雄渾高古、大氣凝重;行草書取法書譜、十七帖,后參以黃庭堅的收放開合,其作品跌宕連綿、勢不可擋;先生小楷備受稱道,既有《黃庭經(jīng)》的用筆高古、神態(tài)飛動,又有《靈飛經(jīng)》的結(jié)體秀美,筆意瀟灑,同時也飽含著先生近70年對書法藝術的自然流露,其價值用“寸紙寸金”來形容,應不為過。
如今,仍有很多書法愛好者存在向傳統(tǒng)學習不夠的問題,不認真臨習碑帖,或者淺嘗輒止,作品中看不到傳統(tǒng)的影子,既無碑帖味,又無書卷氣,既無出處也無來歷,大抵都是憑借自己的一點小聰明,無章無法的信筆揮灑。丁先生每每與這些愛好者交流時,總是勸大家多學習、多臨帖,尊重法度就是對傳統(tǒng)的尊重,避免固習成疾。我感覺丁先生的擔憂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