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榮年老人表演評劇《趙良畢借糧》。
“聽說是門外來了我那兄長,在外面生氣不進堂房。甭用人說,我可明白了,想必是丈夫郎把他來傷……”2013年12月25日,平原縣王杲鋪鎮(zhèn)王岑村文化大院里,一位年逾八旬的老漢,身著裙襖,手搖折扇,表演評劇《趙良畢借糧》,一身“老太太”的扮相讓人忍俊不禁。
老人名叫康榮年,今年已是84歲高齡,憑借幾十年對戲曲的癡迷與執(zhí)著,竟然“唱”出了一個“文化村”。
“小戲迷”唱出“幸福之家”
康榮年年少時家境貧窮,沒上過學(xué),但他對戲曲卻情有獨鐘。每當(dāng)村里的長輩們唱戲,他都會靜靜地站在旁邊聽,一站就是多半天。
“俺雖然沒文化,可腦子好使,只要看別人表演一兩遍,俺就能原原本本地學(xué)下來。 ”康榮年自豪地說。當(dāng)年,看到這個“小戲迷”很有天賦,大家都搶著教他,時間長了,康榮年竟成了鄉(xiāng)村戲班子里的一員“老將”。
長大成家后,康榮年整日為生活忙碌,但只要一有空,就唱上幾段,“有啥煩心事,一唱就全沒了。 ”如今,《小放牛》《王大娘鋸大缸》《小寡婦上墳》《送情郎》等老戲曲,經(jīng)過老人原汁原味的地方傳統(tǒng)唱腔演繹,成為村里的一大特色。
康榮年愛唱,他的老伴董玉鳳同樣也是個戲迷,兩位老人時不時就對唱上幾段兒,從傳統(tǒng)戲到現(xiàn)代戲,從山東呂劇到河北梆子,倆人可謂“珠聯(lián)璧合”。
“七旬翁”建起“老年組合”
王岑村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文藝愛好者眾多,吹拉彈唱,樣樣兒拿得起、放得下。 2003年,73歲的康榮年把愛好者們召集到家里,相互切磋交流。在他的提議下,12位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老人組建起一個老年組合,取名“俏夕陽”。
“組合”成立了,康老漢更閑不住了。有一天晚上9點多,康榮年觀看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時,有位名家正在表演評劇《小女婿》選段。恰巧,白天他們也在排練這個曲目,有幾句唱詞總是拿不準(zhǔn)。他趕緊挨個兒給隊員們打電話,催促大家學(xué)習(xí)。
在康榮年的鼓勵下,老伴兒還發(fā)揮特長,舊曲填新詞,創(chuàng)作了《新數(shù)來寶》,歌中唱到:“咱村的好姑娘嘴皮巧,個個能說數(shù)來寶;只要碰上新鮮事啊,一編就是一大套;黨的政策真正好啊,糧食年年大豐收,咱農(nóng)民開著轎車住新樓……”如今,老伴兒創(chuàng)作的10多首曲目,成了家喻戶曉的“流行曲目”。
每月陰歷的初二、十七,康老漢都會帶著他的 “俏夕陽”組合,到村文化大院里為村民們表演。他們還應(yīng)邀到外地演出,足跡遍布德城區(qū)、武城縣等6個縣市區(qū)的20多個村莊,每年演出不下20場。全縣文化匯演、鎮(zhèn)上的農(nóng)民文化藝術(shù)節(jié),更是少不了“俏夕陽”老人的身影。
“土師傅”帶出“文化新村”
2010年初,康榮年老人開始動員村民們都來親近文化,享受文化??吹酱迕窭钣窕◥鄢獝厶?,康榮年就讓她帶頭兒,領(lǐng)著大家出來活動,他給予藝術(shù)指導(dǎo),并在服裝、道具等方面大力支持。在文藝骨干們的帶動下,村里的巾幗演唱隊、廣場舞隊、秧歌隊很快就發(fā)展壯大起來了,全村九成村民參與其中。
“原來大伙各忙各的,一年到頭也碰不了幾次面。現(xiàn)在整天‘泡’在一塊兒,有說有笑,可熱鬧了。 ”村民董秀蕓說。
每年正月十五,康榮年組織村民們舉辦文藝匯演,農(nóng)閑時節(jié)更是舉辦多場文藝聯(lián)歡會,大伙爭著上臺表演。村里歡聲笑語多了,鄰里間的矛盾少了,家庭幸福了,小村越來越和諧。
□本報通訊員相子瑞董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