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海濤在法國巴黎。
個人簡歷
高海濤,1956年生于遼西,祖籍山東寧津。國家一級作家、二級教授、遼寧省優(yōu)秀專家。
曾參軍,1980年畢業(yè)于東北師范大學、美國南伊利諾大學。曾任大學英語教師、遼寧省作協(xié)創(chuàng)研部主任、遼寧文學院院長,現(xiàn)任遼寧省作協(xié)副主席、《當代作家評論》雜志主編。系中國作協(xié)會員,兼任遼寧省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遼寧大學文學院、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外國語學院、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沈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導師,第八屆全國茅盾文學獎評委。
用任何一個身份概括高海濤,都是極困難的事。
他是評論家,依靠深邃、厚重的辣筆,評壇生妙花,領軍遼寧評論界;他是散文家,以世界視角回望鄉(xiāng)村故土,寫出了一批佳作精品,自開“成長散文”新風格;他還是翻譯家,滿腹才華加上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每每譯出激蕩人心的洪鐘大呂。
采訪高海濤,是在他去年底來山東參加一個學術會議的間隙。
儒雅、穩(wěn)重、真誠,頗有學者之風,是他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交談中,他常能引經(jīng)據(jù)典,總是信手拈來,充滿了濃濃的書卷氣,讓我們折服于他的學識與才情。
他祖籍寧津,雖然自祖上就已闖路關東,但在他心中,寧津一直是他魂縈夢牽的原鄉(xiāng)。
“那個家,無論我怎樣傷心,都不會哭著跑回”
“這是我第一次踏上祖輩生活的地方。 ”坐在賓館松軟的沙發(fā)上,高海濤點燃一支煙,思緒隨著裊裊升起的煙霧散開。
小時候,關于寧津,高海濤只是從父親的講述中獲得了一些零散的信息。據(jù)他的父親講,他們家祖上是兄弟倆,早在清光緒年間,就從寧津“闖關東”至遼西,最后落戶生根,但山東人急公好義的家風沒有丟失,清末民初時,他的四叔祖還成為當?shù)剞r民運動的領袖,英勇事跡被收入《東北人物大詞典》。
這種家風影響,讓高海濤的父親形成了英風豪氣的性格。上世紀30年代,遼西大旱,無法過活,不到20歲的父親曾舉家北上逃荒,由于父親性格豪爽且能言善辯,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當?shù)厝说臍g迎和友好接待,家里雖然很窮,但是父親卻從不給任何地主扛活打工,那既不符合他剛強的性格,也不符合他灑脫的脾性,他盡量地選擇比較自由的職業(yè)。
而高海濤的性格與父親頗為相像——豪邁灑脫、熱衷自由,這種性格對高海濤的人生軌跡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高海濤1956年出生于遼寧省北票市黑城子鎮(zhèn)。關于“海濤”這個名字的由來,他在散文《故鄉(xiāng)海岸桃花》中這樣描述:當時,他剛到上學年齡,盲人說唱家“荷馬哥”從遠方的海邊歸來,心中回響著大海濤聲,于是一錘定音,給他起了這樣一個學名。
高海濤有2個哥哥,5個姐姐,作為家里最小的孩子,他得到了來自父母和兄姐最多的關愛,但同時,因為跟兩個哥哥年齡懸殊,他還肩負著照顧侄子、侄女的重任,需要付出關愛,這種特殊的家庭關系,“讓我的性格品質具有了多重性,既有時傲慢,也懂得謙遜;既愛慕榮譽,也理解艱辛;既有依賴性,也有責任感,充滿了彈性和張力”。高海濤說。
在高海濤童年和青少年時期,他的家儼然是當?shù)氐拿T望族:大哥很早就當上了當?shù)貒鵂I煤礦的礦長;二哥在鄰近的公社任職,也是國家干部;三姐因為表現(xiàn)出色,先當團書記,后來當上了大隊黨支部書記;五姐讀過師范,后來成了小學校長。家里人口也多,大哥、二哥都堅持不分家,全家將近20口人,吃飯至少得3張桌。
對于這個大家庭,高海濤至今充滿了懷念,他常常用英國詩人拉金的詩句形容內心的這種情愫:“那個家,無論我怎樣傷心/都不會哭著跑回/男孩的肩膀都寬闊堅實/女孩的目光都飽含春水。 ”
涉足散文領域之后,他的作品《青銅雨》《父親的菜園,母親的花園》《四姐在天邊》《三姐九歌》《大哥與礦山》《二哥與故鄉(xiāng)》等,就是來自大家庭生活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