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樂陵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哈哈腔農(nóng)民劇團——
戲曲傳鄉(xiāng)韻 古調(diào)譜新章
參與“文化進萬家”活動
參與孔鎮(zhèn)鎮(zhèn)第二屆桃花節(jié)活動演出
在孔興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演出。記者李丹丹攝
德州新聞網(wǎng)訊 記者李丹丹 通訊員張立梅 楊春曉
拉起二胡,敲起板鼓,竹板聲脆,絲弦音悠……年逾六旬的“花旦”周書方輕掐聲線,款步來到臺前,一招一式利落干練。12月5日,一臺哈哈腔《夜宿花亭》在孔鎮(zhèn)鎮(zhèn)孔興村文化廣場開演,贏得了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
在孔鎮(zhèn)鎮(zhèn),活躍著這樣一群平均年齡超60歲的“哈哈腔”忠實愛好者。成員都是附近村莊的普通農(nóng)民,年齡最大者76歲,最小的也有60歲。他們農(nóng)忙時務農(nóng),農(nóng)閑時便聚在一起,拉弦兒、敲板兒、唱曲兒,用哈哈腔演繹濃濃的古韻鄉(xiāng)情!
哈哈腔,又名柳子調(diào)、喝喝腔,是一種比較古老的地方小戲,由魯西北和冀東南一帶所流行的民間弦索小曲衍變而成。其以樸實獨有的唱腔和表演手法,深得觀眾喜愛,2006年被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亦是樂陵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算起來,孔鎮(zhèn)哈哈腔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過去逢年過節(jié)、婚喪嫁娶一唱就是好幾天,可熱鬧呢!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娛樂方式變得多樣化,哈哈腔演出越來越少,逐步?jīng)]落下來?!闭f起過往,今年69歲的哈哈腔愛好者伊全嶺充滿感慨。
“現(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不愁吃穿,咱不能眼睜睜看著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就這么沒了,就想重新把哈哈腔拾起來。”2015年,伊全嶺帶領周書方、陳長富、劉德春、趙增堯等人,湊錢買了二胡、笙、皮鼓等道具,就這樣,一個哈哈腔農(nóng)民劇團成立了。
“由于經(jīng)費有限,道具不夠,我們就想方設法自制各種道具,并在愛好者孫方生家建起了哈哈腔戲曲小院,時間一長,周圍十里八村會唱的也都加入進來。如今,劇團總共有20多人,年齡都在60歲以上,我們?nèi)死?,心卻不老,大家聚到一起吹拉彈唱,就為圖個樂兒,也能給鄉(xiāng)親們帶個樂,給過年增添點年味?!闭f起劇團近兩年的發(fā)展,伊全嶺頗感欣慰。
每到農(nóng)閑時,戲曲小院便尤為熱鬧……夏季最熱鬧的時候,20多人聚在一起切磋技藝,再加上圍觀的群眾,超高的人氣和火熱的氛圍讓小院成了遠近聞名的哈哈腔戲迷聚集地。
俗話說,勤學通百藝,苦練出真功。白天再忙,晚上他們也要抽出時間集中練習一個半小時,憑著這股子韌勁,劇團里人人身懷技藝。板鼓、笙、二胡等樂器,在他們手中盡顯靈性,吹得、彈得有聲有色。從小戲開始排,然后到經(jīng)典劇目,苦練了一個冬天,2016年初登臺,便吸引了方圓十里的村民。
劇團最年長的鼓手趙增堯今年已76歲,精氣神卻足得很,每當打起板,敲起鼓,老人渾身上下便洋溢著一股勁兒,一招一式皆有范兒。
“平時演出多在廣場、田間地頭,少有舞臺,需要提高調(diào)門才能讓觀眾聽清,久而久之,就養(yǎng)成了高亢、激昂的演唱風格。音樂一響起,不管有多忙,都得先把戲唱完?!必撠熣f唱的周書方笑著說。
“俺們?nèi)敲赓M為村民演出,這個劇團能夠支撐下來,靠的都是大家對哈哈腔的癡迷?!倍嗄陙?,伊全嶺和劇團成員一道,默默堅守,熱愛和守護著哈哈腔,讓哈哈腔重新回到村民身邊。
在自娛自樂的同時,他們還自編自演了《說說孔鎮(zhèn)大變化》《廉潔文化在樂陵》等多部劇目,歷史悠久的戲曲藝術與現(xiàn)代文化交融、共振,哈哈腔也愈發(fā)富有生命力,深受群眾歡迎。
結合全市弘揚傳承國粹藝術活動,劇團與齊屯小學共同開展“戲曲潤童心”活動,讓戲曲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fā)芽”。
此外,還積極參加村里、鎮(zhèn)里、市里舉辦的各項活動,將哈哈腔文化不斷發(fā)揚光大。截至目前,累計參加“文化進萬家”等各類公益演出30余場,為1萬余名觀眾獻上精彩演出。
現(xiàn)在,在不斷推廣哈哈腔文化之余,伊全嶺他們最大的希望就是,找到合適的徒弟,把哈哈腔傳承下去。
“這么多年,年輕人愿意加入的很少。培養(yǎng)一個成熟的哈哈腔演員,少說也要幾年。再過幾年,能夠登臺演唱哈哈腔的人就更少了。”伊全嶺感嘆道。
由于哈哈腔本身就具有幽默、滑稽風格,所以唱哈哈腔的人自然就形成了樂觀、開朗的性格。伊全嶺并不氣餒,一邊努力創(chuàng)作新的哈哈腔劇本,一邊組織大家多演出,“我會繼續(xù)把哈哈腔農(nóng)民劇團辦好,希望在我們的堅持下,能夠影響更多年輕人,讓他們愛上聽戲、唱戲,讓哈哈腔傳承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