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上午,慶云縣金山寺景區(qū)“聚福堂”工作室內(nèi),55歲的石海良收拾器具,照例坐在木桌旁,叮叮當當?shù)乜唐鹆舜杀P。只見他左手執(zhí)刀,右手持錘,開始創(chuàng)作名為《福壽鹿》的瓷畫。
刻瓷手藝起始于清朝道光年間,集繪畫、書法、刻鏤于一身,集筆、墨、色、刀為一體。無論是缸、盤、瓶、碗、盅、文具、瓷板,只要是瓷胎都可以成為刻瓷的載體。
“在白瓷上用筆畫出輪廓,再用不同形狀的刻刀刻出層次,完成雕刻后以顏料上色?!笔A祭斫獾目檀烧Z言是,以刀代針,在瓷上“繡”出家鄉(xiāng)人文景觀盡善盡美之風。
工作室內(nèi)陳列著瓷盤、瓷板、瓷磚,與一般意義上的手繪瓷器完全不同。因為圖案不是畫上去的,而是刻出來的,觀有筆墨,觸有手感。
木桌上擺放著錘子、鏨刀以及未完成的作品。“這些鏨刀都是特制的,普通鋼材的硬度不夠,因而前端采用了鎢鋼?!笔A颊f,根據(jù)力度和刀法走動的快慢,發(fā)出的聲響也不一樣。敲擊的次數(shù)成就了畫面的表現(xiàn)力,表現(xiàn)力不夠再接著一層一層敲,有時每平方厘米要敲擊上千下,因此很費鏨刀,有時兩天就要換一把。
刻線是瓷畫的基礎(chǔ),卻也是最艱澀枯燥的環(huán)節(jié)。瓷器釉面薄而脆,表面有一定弧度,想讓線條運行隨心所欲,力道很難拿捏。石海良說,刻線不能輕易下筆,必須精神高度集中,手指手腕配合用力,才能讓刻刀在釉面上一刀一刀緩緩推進,用極細的點組成柔和纖細的線條。
在石海良看來,刻瓷是一個精雕細琢的過程,容不得半點馬虎,哪怕力度稍有偏差,刻出的點或線便會大小不一。色彩是固有的,往上加的時候還可以改變,但雕刻不一樣,如果有一刀刻壞,之前的功夫就白費了。所以說,“做減法”很考驗一個人的功底。
彎腰、低頭、敲錘,靠著對每一個畫面、每一道工序精心打磨、專心雕琢,石海良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特別是結(jié)合慶云當?shù)鼐吧谱鞯摹稇c云八景》系列瓷畫,通過釉質(zhì)的顆粒大小和厚薄程度的不同,來表現(xiàn)光線的明暗關(guān)系,一幅畫分出七八個層次,經(jīng)常是還在制作過程中,作品就已經(jīng)被預(yù)購。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記者|郭慶萍 王德鵬 楊戈 通訊員|馬俊良
審核|王志偉 終審|朱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