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湖書院即醇儒書院,初名為董子書院。
??? 它初建于明正統(tǒng)六年(1441),到清中期以后漸漸衰敗以致消失。
??? 明清時代,這里曾風光與人文盛極一時,不僅讓德州城出了不少進士舉人,還引得文人雅士紛紛留下詩句。
圣賢遺址起書院
??? 據(jù)清雍正《山東通志》載:“董子書院,在儒學東,舊廢。明正統(tǒng)間知州韋景元掘地得董子讀書臺石刻,詢其故址復焉。弘治十二年(1499)巡撫熊翀鼎新之,萬歷四十三年(1615)知州馬明端改建于西門外(運)河東滸,易其名曰醇儒書院?!?BR>??? 據(jù)《德州志》記載:明正統(tǒng)六年(1441),德州知州韋景元,在德州小西門(廣川門)外回龍壩附近,重修文廟時(董子祠),挖掘出隋代石如玉板、字若瑯書的“董子讀書檯”石碑,即在石碑出土處重修了“董子讀書臺”。
??? 到 明萬 歷 四 十 三 年(1615),因“董子讀書臺”年久失修而倒塌,那塊當時出土的隋代石碑也丟失了。時任德州知州馬明瑞,又主持著在大西門外的運河東岸(實為北岸)堤壩上,再次重建了“董子讀書臺”。復建的“董子讀書臺”,就在現(xiàn)天衢路鐵路地道橋東20余米處。
??? 據(jù)民國時的《德州志》記載:馬明瑞“慨然以興學為第一義”,上任伊始就城里的“崇仁書院”,為士子們授課,被譽為“崇仁會課”。
??? 他在移建董子讀書臺的同時,在讀書臺的東側(竹竿巷西不遠處),創(chuàng)建了“醇儒書院”,又名“柳湖書院”。院中除珍藏著諸子百家經(jīng)書外,還保存了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及其他著作。一時德州城文風大震,讀書學習成風,學子們紛紛中舉、成名。
??? 清初,德州城學風走向低迷,“醇儒書院”等書院再度衰落。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山東督糧道(臺)朱廷楨再次重新修復董子讀書臺,并對書院加以修葺。因在書院內(nèi)有一個小海子,海子距運河很近,可能是借助運河之水故碧波蕩漾,海子的水中種有荷花,岸邊垂柳成行,故朱廷楨道臺將“醇儒書院”正式改名為“柳湖書院”。這就是德州柳湖書院的來歷。
文人賽詩運河邊
??? 至此,德州的文人墨客開始在書院內(nèi)修湖種柳,延師課士。學子們不僅在書院里讀書習文,還吟詩唱和,一時德州城的文風再興。
??? 在柳湖旁,當?shù)孛坎家略娙颂镬A又建了座“數(shù)帆亭”,著名詩人王士禎,為這座小亭寫下了“香茅結宇枕清冷,午夢初回驚遠汀。何以江南秋色好,數(shù)帆亭是落帆亭”的詩句。
??? 柳湖書院左俯古城、右傍運河,書院中柳繞湖而隨風擺動,湖中倒映著美麗的數(shù)帆亭。難怪在此過往的人們,見到盛景后就情不自禁地落帆停船,上岸游覽,可見此處的景致,是多么的幽雅怡人。
??? 隨著大運河的繁盛,風光與人文盛極一時。在明媚的春光里,讀書聲瑯瑯,文人墨客雅聚其間,讀書之暇,登臺叩拜巨儒,眺望大運河上的帆檣點點。
??? 董子讀書臺將南北文化融匯在一起,吸引得天下學子才人、騷人墨客源源不斷地聚來,比試詩文才藝,交流感情。運河岸邊書聲瑯瑯,吟詠唱和,德州城一度又成為世人向往的“燕齊都會”(李明誠《醇儒書院記》)。田雯曾為此題:“公羊一卷至今存,千古醇儒道自尊?!?BR>??? 這種濃郁的文風也深深感染了清代康、乾二帝,讓他們留下了不少歌詠德州的詩歌。乾隆二十一年(1756),乾隆帝寫下《繁露臺》一詩:
??? “天人三策對賢良,已見春秋大義彰。那更高臺演繁露,轉(zhuǎn)思董子失之詳。”
??? 乾隆三十六年(1771)皇帝再次南巡時,又為董子臺題詠:
??? “故里千秋疑信猜,城樓聳處久稱臺。都傳繁露春秋演,誰識竹林與玉杯?!?BR>??? 沐浴在濃郁的文風中,一批批德州城的學子,以獨特的政治文化理念與詩人氣質(zhì)合而為一的特質(zhì),從這里走出,走向了中國歷史的舞臺。據(jù)統(tǒng)計,明清兩朝,德州城共考取舉人400人,進士近310人;其中,從明洪武四年(1371)開科,到崇禎十六年(1643)明朝滅亡,德州城就有195人中舉、65人取進士。
??? 故在德州人的心目中,柳湖可兆祥瑞,有了“荷花開柳湖,邑人登廟堂”的說法。即,每當柳湖中荷花開放之時,德州城就會有人入朝去做官。
??? 清詩人田致在《陵州四時詞》中寫道:
??? “柳湖西畔御河隈,蘆荻蕭蕭兩岸苔。酒戶詞場多少客,登高齊上讀書臺?!?BR>城西柳湖已無蹤
??? 遺憾的是,這個給德州城帶來好運的柳湖以及柳湖書院,沒能長期興盛下去。清雍正年間,朝廷為了德州城的安全,將大運河西移至現(xiàn)在的位置。柳湖旁的運河里,沒有了點點白帆和船工的號子聲,柳湖里的水逐漸干枯,更少了碧波荷花岸邊柳,曾經(jīng)風景如畫的書院,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
??? 到清乾隆后期,柳湖漸漸衰落了下去,乾隆五十三年(1788),時任知州的王道亨撰修《德州志》時記,柳湖書院已傾圮。號稱“雅雨山人”的盧見曾在他的《柳湖》一詩中,抒發(fā)了對柳湖的惋惜之情:“環(huán)水亭臺有畫圖,下帷爭效漢名儒。河干斷碣分明在,不見城西舊柳湖。”
??? 衰落衰敗的柳湖書院,后來被借用為義塾。清道光年間的拔貢馬洪慶,在《董子臺即事》的詩中說:“舊河曲繞董生臺,臺畔黃花寂寞開。文苑銷沈詩社冷,村童侵曉抱書來?!彼谠姾蟮男∽⒅姓f:“地舊為醇儒書院。雅雨山人曾與諸名士結社于此,今借為義塾。授經(jīng)者藝菊頗盛?!?BR>??? 清末,柳湖書院的房屋等建筑物多處倒塌,幾成廢墟。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德州官衙對柳湖書院進行了簡單的修整后,在其舊址上開辦了“董子讀書臺小學”。自此,德州城的第一座官辦小學誕生了。
??? 民國初,德縣國民政府,將“董子讀書臺小學”移到了德州水館驛關帝廟里,改為“水館驛小學”。但由于當時的形勢動蕩不安、百姓生活水平低下,學生寥寥無幾。
???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津浦鐵路開始修建。為了保護文物古跡,殘破的柳湖書院基本沒有遭到破壞。
??? 1940年6月,日本人為掠奪中國的資源,在修建石德鐵路時,將已近倒塌的柳湖書院,挖成了濕地和海子,柳湖不見了,書院也沒了蹤影。
??? 可憐,曾經(jīng)作為德州城歷史文化象征的柳湖書院,這個象征文韻的柳湖,因年久失修和連年戰(zhàn)亂及其他原因,默默地消失在了歷史的滄桑之中。
??? 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