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福
德州城北運河右岸有一座減水閘和一條減水河的遺跡,自明洪武以來屢建屢湮,并且沿堤形成了“八里長莊”,即現(xiàn)今的東、西長莊。
這里曾上演過吳橋縣民與德州州民的隔水對抗,也曾出現(xiàn)過因洪水中救人而失去青春的英雄俠士。
直到上世紀(jì)七十年代,黨和政府組織開挖岔河,才徹底結(jié)束了德州的運河水患。
開挖的時間撲朔迷離
哨馬營減水河,舊稱“北支河”,現(xiàn)稱“閘子村滾水壩遺址”,位于德城區(qū)天衢街道辦事處閘子村西和東西長莊中心大街,距德州城六公里。其功能是將運河溢出的洪水及時導(dǎo)入舊黃河,從而減少運河水災(zāi)造成的損失。
據(jù)《德縣志·輿地志》的記載,北支河初開時間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翱急敝Ш樱?dāng)清雍正十一年(1733)運河水溢,下游地方偶被波及,經(jīng)直隸總督和山東巡撫會勘,由城北十里東西開支河筑閘,以泄運河之水東行,入金鉤盤河(南由果子李村逕曹村西,至吳橋溝店鋪入老黃河,俗名為‘金鉤盤河’。曹村以南所逕,為王莽枯河故瀆,自曹村西橫穿枯河?xùn)|北行,至董莊西北出境)故瀆,又于河南岸開三涵洞以泄田間之水”。
近些年,隨著德州地域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哨馬營減水河的初創(chuàng)時間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首先是漳衛(wèi)南運河管理局史志辦在修局志的過程中,查到了《明史》記載,即宋禮于永樂九年(1411)修成四女寺減水壩的第二年(1412),又在德州城北哨馬營開減水河,于“德州西北隅開泄水支河一道,東北至舊黃河一十二里”。這說明早在永樂十年(1412)就曾經(jīng)修建了這條減水河,比雍正十二年(1734)整整早了322年。隨后本人又發(fā)現(xiàn)光緒《山東通志》卷126《運河考》記載的時間還早,即“洪武十年(1377),開德州西北支河”,說明在明洪武年間即已開挖過德州西北隅的減水河,結(jié)果時間又往前提了35年。
有它才有了“八里長莊”
德州運河的水本來在上游的四女寺就被減水河分減過,可由于那兒的減水河泄洪量不足和常常失修淤淺,所以地勢低洼的德州城鄉(xiāng),歷史上多次被水所淹。開挖哨馬營減水河時形成的堤壩,就成了附近村民逃避洪水的避難場所。一有大水來臨,附近幾個村的村民就會聚集到減水河南岸的大堤上,坐等洪水退去。
據(jù)《東長村志》記載:東長村和西長村只有一墻之隔,本是一個自然村,這就是遠(yuǎn)近聞名的“八里長莊”。說這個村子長,是因為它建在一條東西向的減水河大堤上,從村東頭到村西頭(緊靠京滬鐵路)長約八里,故而有“八里長莊”之稱。家家戶戶的房屋都是建在兩米多高的大堤上?!鞍死镩L莊”形成的具體時間為乾隆元年(1736)。當(dāng)時,城南臺子坡運河決口,德州城鄉(xiāng)盡成沼澤,處在北支河南邊的宋莊、高莊、鄭莊、劉家井、楊莊、安莊六個村的村民,不約而同地來到北支河南岸的大堤安家。開始時,仍稱為宋莊、高莊、鄭莊、劉家井、楊莊、安莊,后統(tǒng)稱為“長莊”,由此“長莊村”名出現(xiàn)。1946年德州解放后,為便于集中管理,把長莊分成兩個行政村,西邊的叫“西長村”,東邊的叫“東長村”。
精心設(shè)計卻未遂人愿
清雍正和乾隆時期建成的哨馬營減水壩非常壯觀雄偉,河道既寬又深。雍正十二年(1734)建成的減水壩,“壩長十二丈,后屢經(jīng)延長至三十丈,壩脊比河底高一丈六尺,中建磯心12座,兩岸遙堤相距百丈,并筑堤束溜?!鼻∈哪辏?749)因減水壩泄水不暢,“將壩心二十丈降低二尺,使壩脊高于河底一丈四尺,全壩30孔,挑挖河道5983米?!鄙隈R營減水河長六公里,與四女寺減水河合流后,共長160公里。
哨馬營減水河在乾隆年間一直發(fā)揮著較好的效用,照歲修之例,“ 每年疏?!薄G∥迨拍辏?794),還有“宣泄甚暢”的記載。嘉慶時河道逐漸淤塞,到嘉慶二十五年(1820)“,河身盡成民用竹(蘆葦)”。道光四年(1824),山東巡撫琦善曾奏請再開哨馬營減水河,未能實施。此后這條河很少見諸文字記載了?,F(xiàn)在德州閘子村南的運河上,還可看到當(dāng)年減水石壩的遺跡。光緒年間,因支河下流不暢,年久淤于地平,河身湮沒。至民國初年,奉令清理地方官產(chǎn),查丈北支河田,共計十頃零八十畝,作價賣出,使其歸為民田。
效果不好因選址不當(dāng)
由于哨馬營所處的位置已在四女寺減水壩之下,從衛(wèi)運河上游流下來的洪水已被四女寺減水壩削減過,并且這一段河道上沒有新的補充水源,所以哨馬營減水河的作用平時不太明顯,故而經(jīng)常被自然或人為地填平。如果沒有這條堤壩,洪水就會順著南高北低的地勢迅速流入?yún)菢蚓硟?nèi);可有了這條堤壩,一旦遇有運河決堤,減水河的堤壩又限制了洪水下泄,故而德州的老百姓就往往扒堤使水北流。而吳橋的百姓則自發(fā)組織護堤,有時還會釀成群毆事件。故有人開始懷疑哨馬營減水河開挖的目的,甚至說雍正十二年(1734)開挖新河是“明開河,暗打堤”,是直隸總督為了不讓洪水流進吳橋境內(nèi)所出的餿主意。
上世紀(jì)七十年代開挖岔河而絕運河水患的事實,也證明了哨馬營減水河選址不當(dāng)。京杭運河德州段內(nèi)雖然建有兩道減水河,但對運河水患來說并沒有起到多大遏制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對運河德州段決口問題十分重視。水電部于上世紀(jì)六十年代后期決定開挖漳衛(wèi)新河工程,要求四女寺泄洪閘下減洪流量達到3500立方米/秒,在超標(biāo)準(zhǔn)洪水的情況下,強迫行洪5000立方米/秒。中間經(jīng)過了1963年的恩縣洼抗洪事件,大家又一次目睹洪水的肆虐。1971年10月,省地兩級組織開挖漳衛(wèi)新河岔河,設(shè)計流量為2000立方米/秒。岔河河道循老減河左側(cè)溝盤河開挖,于吳橋縣的大王鋪匯入原減河,全長43.4公里。德州市區(qū)一段河道,自四女寺北進洪閘至田龍莊出境共22公里。該工程于1971年10月動工,1972年春完成主河道開挖任務(wù)。岔河挖成后,南運河德州段的決堤問題得到徹底根治。
曾經(jīng)是英雄獻身之地
1917年秋,南運河在城南耿李楊決口,洪水橫流,房屋沖毀,平地深淵,當(dāng)時德州城的五個城門全部用夯土堵住,城墻僅露七磚。長莊村南更是一片汪洋,老百姓將東長莊大堤又加高一米以護村莊。此時,城鄉(xiāng)百姓見水勢如此洶涌,為保家園,紛紛聚到減水河的北堤上,想把賈莊前的涵洞掘開,以泄洪水。
就在此時,吳橋縣數(shù)百人越境來到城北的長莊堵堤,使洪水不能傾泄。此舉引起德州城鄉(xiāng)百姓的不滿。有的從家里扛來了鍘刀,有的把锨、镢、三齒等農(nóng)具在石頭上磨得飛快,七里莊的村民也劃著小船前來助威,雙方大有動干戈之勢。
正在雙方劍拔弩張的關(guān)鍵時刻,忽有人通報說是洪水沖開了東長村東頭的堤壩。人們紛紛從涵洞處趕到東長村東頭,只見洪水洶涌地把堤壩沖開一道口子,嘩嘩的水聲離老遠(yuǎn)便能聽得見。吳橋的老百姓欲堵不能,而德州城鄉(xiāng)的百姓則松了一口氣。
這時,忽有一只小船被洪水卷走沖入湍急的水流,船上的人急呼救命。西長村王家道口的青年王之孝,外號“五三大炮”,因會一身武藝,撲通一聲跳入急流中,奮力推開小船,船上的人幸免于難,可王之孝卻再也未能露出水面。
無情的洪水沖開堤壩后,順著河溝向西流去,又沖開了李家道口北面的堤壩,洪水一直北泄。據(jù)說坡蘆莊南場園的幾個麥秸垛被洪水沖走,卡在了村南頭的樹上,成了一道分水嶺。洪水被分開,從坡蘆莊東西兩側(cè)流去,保住了坡蘆莊人的生命和財產(chǎn)。
等洪水退去之后,人們才發(fā)現(xiàn)王之孝的遺體被掛在村東頭口子門的一叢樹枝上。為救落水鄉(xiāng)親,王之孝獻出了自己年僅20歲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