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德州城有“三大寶地”——南關、北廠、二郎廟。這句話進入了“老德州”的俗諺口碑,人人耳熟能詳。意思是說,上述三個地方是德州的商貿(mào)繁盛之地。其中的“北廠街”(現(xiàn)屬德城區(qū)天衢街道辦事處),名聲要大大超出德州地域,不但在運河沿線名傳遐邇,而且京、省知名。
??? 考北廠村的由來,可上溯到金朝天會七年(公元1129)。金政權在德州城迤北運河岸邊設立漕運倉儲“將陵倉”,大批皇糧的裝卸,使得這里形成一個碼頭與村鎮(zhèn)。元朝,京杭大運河全程貫通,漕運和倉儲的規(guī)模更大了,元政府把“將陵倉”改名為“陵州倉”。北廠街形成之初,曾經(jīng)叫過北米 、廠北倉,后逐漸以北廠街名于世了。由此可知,沒有運河與漕運,就沒有北廠街。
??? 德州文化史上的第三次輝煌是從明朝開始的。這需要四個條件:運河通航、大明定鼎、永樂遷都、洪洞移民。隨著給德州帶來輝煌的四個條件一一達成,古城德州成為全國三十三個工商業(yè)重鎮(zhèn)。北廠街也迅速發(fā)展起來。明初的“靖難之役”,北廠左近的“十二連營(城)”是主戰(zhàn)場之一,明惠帝派曹國公李景隆將兵五十萬駐屯這里。也許由于朱元璋的駙馬爺胡觀(南康公 夫)主隨軍北征駐節(jié)北郊吧,在附近還留下了“駙馬營”“哨馬、營”等村名。兵家必爭之地的德州一時大軍云集,漕糧充倉,商賈絡繹,人煙密集,反而促進了北廠的繁華。永樂九年明政府在這里設“廣積倉”(又稱德州水次倉),稍后改為“常豐倉”。直到清順治年間,仍在這里儲存“部米部麥”,可以想象它的規(guī)模之大與人氣之旺。
??? 舊時北廠街設有明清兩朝政府征收河運錢糧的盤糧廳。古跡有關帝廟、老奶奶廟、倒座觀音堂……等廟宇十二處,其中甚至有滿族武狀元昌伊蘇出鎮(zhèn)臺灣歸來后興建的一座媽祖廟(天后宮)。關帝廟前并列高聳著兩尊二十余米的旗桿,宣示著關津重鎮(zhèn)的氣勢與堂皇。關帝廟內(nèi)還有一座戲樓,全盛時每天上演昆曲、京劇和冀南魯北一帶的地方劇,進出北廠建有過街高閣,出入都須經(jīng)過高閣下的城門。街內(nèi)飯館、藥鋪摩肩接踵,鹽廠、廣貨店鱗次櫛比,一派通都大邑的氣派。北廣由于其特殊的歷史原因,薈萃了許多經(jīng)濟型人才。德州一些著名的店鋪和字號,如鴻盛樓、稻香村等,都為北廠人所開。以是之故,老北廠人會說:“北廠村是德州市的北廠街”,“德州是北廠人的德州”這樣充滿了自豪的話。
??? 北廠街所出人文人才中的杰出者,當首推曾給魯迅先生篆刻印章的女學者、教育家劉淑度。這是北廠人給中國文化史帶來的一頁光榮??v觀中古以來的歷史,說北廠街是德州城市興衰的見證者和晴雨表,當不為過。
??? □劉金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