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廟曾是鄉(xiāng)村常見的風景
關帝廟里的關羽是忠義的化身
??? 禹城市梁家鎮(zhèn)有個邢寨村,是一個有1300人左右的大村。在解放前后幾十年,村子周圍廣種梨樹,以致梨花飄香、梨銷千里,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又大種蘋果樹,村民受益匪淺。
??? 據(jù)縣志記載,該村是明朝前期由諸城移民賀姓所建,名為“賀家雙廟”,幾代以后,賀氏家住張莊鎮(zhèn)三殿廟的外甥移居“賀家雙廟”,娶妻生子繁衍很快,幾代后人口數(shù)量就超過賀氏,以后邢氏又出了個有功名的人,就把“賀家雙廟”改為“邢家寨”,又經(jīng)過逐漸演變,現(xiàn)在人們都稱“邢寨村”。
??? 解放初期“邢家寨”村東北角,賀氏家族的東邊,還矗立著“關帝廟”、“菩薩廟”兩座廟宇 。“賀家雙廟”因這兩座廟而得名。
??? “關帝廟”只有三小間,廟內(nèi)雕塑著“關老爺”、“小鬼”、“判官”、“關平”、“周倉”等神像,每逢過年、過節(jié),香火不斷,村里死了人,什么“大廟”、“小廟”,都在“關帝廟”前燒紙、燒香。廟前的小廣場,也是我們小孩和大人們的玩樂場所。
??? 關帝廟以東40米左右是三大間“菩薩廟”,廟內(nèi)沒有塑像,只在四周墻壁上畫著很多神像,由于年代久遠,加上常有孤寡老人在此居住,做飯取暖煙熏火燎,好多畫像已看不清,只是聽老人說是菩薩廟。廟的左前方是一塊很大的石碑,字跡已看不清,(那時年齡小,也無心去看)以后聽老人說碑文是介紹“村”和“廟”的來歷的。
??? 菩薩廟后邊是一個大灣,灣的東邊是梨樹園,住著一戶人家。關帝廟后邊也有一個灣,灣的西側(cè)是賀氏家族的宅院,灣的南頭從關帝廟以西伸向路邊,形成一個刀把,靠大道是磚石結構的“水簸箕”,后街的雨水從這里流入西灣?!瓣P帝廟”與“菩薩廟”之間,是一條南北大道,南端是邢寨村的前大街,北頭是五岔路口,往西是邢寨村的后身,往東偏南的路與廟前的邢寨村后街的大道匯合通向“徒駭河”。向西北是條路溝,通往“觀音堂”(“丁莊”以東)與“皮繩李”村,也是村北農(nóng)田的排水溝。往東北是經(jīng)過“于莊廟”到“李家溝”的路。五岔路口地勢較洼,五條路或四五米、或十幾米、或幾百米長,逐漸上坡,與田地齊平,而路的兩旁形成高臺,和村莊、農(nóng)田在一水平線上。
??? 由于賀氏家族人丁稀少,而且長子多數(shù)無后。在清末民初,一位賀姓紳士聽從風水先生的指教,出資修建了關帝廟西南的“水簸箕”,使水簸箕流出的水直沖“鳳凰嘴”(通向觀音堂與于莊廟的路溝之間的三角尖部位),并加高加固了鳳凰嘴,在鳳凰嘴上植草種樹,又把兩座廟后兩個灣之間的路加寬加高,在道路兩旁種上柳樹。加上灣東邊的梨園、西邊住宅旁的花草樹木、鳳凰嘴北邊和東邊的大片梨樹園,南面又有兩座古色古香的廟宇襯托,勝似一座大花園,特別在春夏秋季,是樹綠水清、梨香花美、蘆花如雪、柳枝搖擺、魚躍鳥鳴、行人如織、倒影重重,讓人陶醉。
??? 工程完成十數(shù)年后,不知是讓風水先生言中;還是人們生活在這風景如畫的環(huán)境中,陶冶了情趣,精神愉悅、身心康健,賀氏家族人丁逐漸旺盛。
??? 很可惜,現(xiàn)在已面目全非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水簸箕雖然重修,但現(xiàn)已破舊,其它如關帝廟、菩薩廟、兩灣之間的高道、鳳凰嘴、梨樹……早已不復存在,灣東的梨樹園及灣的北半邊早已填平修房成了住宅,五岔路口和“村后身”已是新的后街,兩個灣變成一個,面積縮小了一半,花園似的環(huán)境只留在記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