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煙臺、西煙臺兩個村莊位于平原縣恩城鎮(zhèn)駐地西南約十里地處。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恩城原屬于貝里邱地?!秾O子兵法·擒龐涓》一書中提到的東陽戰(zhàn)邑是指當時魏國的東陽地區(qū),東陽城是趙國的屬邑,而東陽地區(qū)就是今天的恩城鎮(zhèn)。
????由于七國諸侯爭霸,戰(zhàn)事頻繁,齊國與魏國相互爭奪地盤,都想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出于戰(zhàn)事的需要,必須能夠迅速地傳遞情報。當時,在戰(zhàn)爭中又不像現(xiàn)在的軍隊里有電臺、電話等先進的通訊工具。于是,齊國的孫臏便在國境線上每隔一段距離就用土建起一座高高的烽火臺,并駐軍看護。這樣,遇有緊急軍情時,看守烽火臺的兵士便點燃烽火臺頂堆積的木柴等易燃物。下一個烽火臺的兵士見到冒起的滾滾濃煙后,便迅速點燃起看守的烽火臺。如此一個一個傳下去,就把軍情及時傳達了出去,并采取應對措施,這為當時傳達戰(zhàn)爭形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到了大唐時期,唐太宗將女兒升平公主許配給了汾陽王郭子儀的三子郭曖為妻。時值汾陽王花甲壽辰,子、婿紛紛前往拜壽,惟獨升平公主沒有去,引起到場達官貴人的議論。郭曖不禁怒氣上升,回到宮中后就動手打了公主。公主覺得受了委屈,便哭著逼求唐太宗治郭曖的罪。郭子儀知道兒子打了公主,便親自將郭曖綁了上殿請罪。明事理、顧大局的唐太宗不但沒有責罰郭曖,反而加封。后來,為倡導仁愛之意,郭曖奏請皇帝在全國大修廟宇。因百姓多有在烽火臺舊址處燒香求福,當時的貝州官員便在烽火臺西北角處大修廟宇、建造大殿,在烽火臺周圍植樹。并派人看守,一為奉旨辦事、遵從民意;二為保護遺址。相傳香火十分興旺,十里八鄉(xiāng)的人們都定期來燒香磕頭許愿。
????到了明代,統(tǒng)治者從山西大量進行移民,特別是自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90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395年),有移民覺得這里是塊福地,便在周圍居住,并逐漸形成村落,以烽火臺為本意,取名煙臺。隨著人口的繁衍生息,最終煙臺村一分為二:烽火臺以東稱東煙臺,以西稱西煙臺,延續(xù)至今。
????如今,鼎盛一時的廟宇大殿已不復存在,且由于人們?nèi)⊥?、種田,烽火臺遺址只有丈余高的土臺。不過,村民知道為前人留下的遺跡,心生保護之意,不再有人隨意在此取土。所以,烽火臺遺址仍可一窺。而且,目前山東省境內(nèi)東有煙臺市,恩城有煙臺村,二者之間是否存在有某些歷史淵源,有待考證。
□牛書斌?侯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