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齊河定慧寺中的建筑。
在京臺高速濟南黃河大橋以北3公里處,人們透過車窗西望,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大片重梁飛檐的仿古建筑群,它就是已經(jīng)聲名顯赫了600多年的齊河定慧寺。
該寺不僅具有厚重耐嚼的歷史,又有雄偉壯麗同時兼?zhèn)滏鼓榷嘧说纳碥|,是人們欣賞齊魯?shù)赜蛭幕?、佛教文化、古建筑文化以及休閑觀光的一個絕好去處。
輝煌一時的皇家寺院
定慧寺這座皇家修建的寺院之所以能夠落戶齊河縣城,不得不從明初的靖難之役說起。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后,他的孫子朱允炆繼位當(dāng)了皇帝,史稱建文帝。為了從侄兒手中奪取皇帝寶座,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發(fā)動了靖難之役。靖難之役初期,燕王軍隊迅速壯大,建文二年(1400年)就南下打到山東境內(nèi)。燕軍首先打下的是南軍總指揮部和后勤基地德州,充實了勢力。之后,燕軍隨即對濟南進行了包圍,由于鐵鉉、盛庸等人的頑抗,三個月始終未能拿下,敗回北平。
在這場圍攻濟南的戰(zhàn)役中,燕軍的前線指揮部就設(shè)立在齊河縣城的龍光寺,朱棣的軍師姚廣孝在此坐鎮(zhèn)指揮。姚廣孝發(fā)現(xiàn)龍光寺住持呂智壽與自己志同道合且有軍事才能,便將其引見給燕王。燕王賜給呂智壽銀碗一個,并讓其在周圍募兵隨征。呂智壽當(dāng)時募得六郡良家子弟5000余人,因此受到朱棣的重視。后來呂智壽跟隨燕王南征北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燕王即帝位后,呂智壽卻不受封賞,仍愿出家。此時,龍光寺已被拆毀,明成祖為了褒獎呂智壽的功勛,差工部官員率內(nèi)廷工匠在齊河城內(nèi)修建了這座規(guī)模宏敞的寺院,并親自賜額“定慧寺”。1933年編修的《齊河縣志》,記載了定慧寺和呂智壽的一些事跡。
定慧寺原在齊河舊城西大街路北,寺址南北長150米,東西寬33米,占地約7畝。山門朝南,自南而北主體建筑有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無梁殿和水羅殿5座大殿,兩廡。前院東為關(guān)圣帝君殿,西為道衍禪師(姚廣孝)殿;第二進院,東為千佛殿,西為達摩祖師殿。據(jù)說,金剛殿中的哼哈二將等神像有兩米高。位于正中的大雄寶殿,重檐飛卷,雕梁畫棟,蔚為壯觀,內(nèi)奉3座觀音塑像。清光緒年間知縣王敬勛在《重修定慧寺記》寫出重修的殿名有萬壽宮、金剛、天王、水陸伽藍、準(zhǔn)提地藏祖師5座大殿。其中水陸伽藍殿在民間俗稱水羅殿。無梁殿全用木頭扣成,是最具中國古建筑特點的一座殿堂,可惜它過早地毀于火災(zāi)。其余4座大殿一直完好保存到民國初期。
民國齊河縣政府曾把前兩個院子作為民眾教育館。齊河縣解放后,定慧寺一度成為縣政府部分機關(guān)的辦公用房。1958年前曾對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做過改修,將欞格式門窗換成玻璃門窗,對房頂、內(nèi)墻外壁作了粉飾,用作農(nóng)業(yè)展覽館用房。1961年,將西廂房拆除,并新建了一部分辦公用房。大雄寶殿后的建筑,先后為縣糧食局、農(nóng)業(yè)局使用。高近10米的銅佛像,先是被人斷去左手二指,后在“文革”中被作為“四舊”砸碎賣給廢品采購站。
1973年,國家在齊河縣境內(nèi)興修黃河北展工程,齊河縣機關(guān)全部遷往現(xiàn)駐地晏城。1975年,縣文化館按照縣領(lǐng)導(dǎo)的安排將寺院拆除,其磚瓦木料用于新縣城文化館的建設(shè)?,F(xiàn)今,文化館家屬院的墻基上,有明朝天順年間重修神像時的一塊殘碑,字尚清晰;文化館內(nèi)有一塊完整的石碑做了門臺,上書“敕賜定慧”四個大字,可以作為這一古建筑的佐證。而定慧寺遺址卻成為一塊空地,只有寺址偏東南地方仍存兩個圓柱形石頭,疑為山門柱的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