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老秧歌古韻濃
??? “齊老秧歌”早在民國初期就已聞名德平縣,曾獲德平縣秧歌比賽第二名,以成熟的唱腔和豐富的劇目獨樹一幟。
齊老莊的秧歌曲調歷史悠久,典型的《十二月鼓子詞》曲就是由宋代的《升平樂》曲流變而來;現代填詞的《哭五更》,據說沿用的是唐代《訴衷情》的教坊曲牌。最具代表性的是《了號號》曲,應用最廣,個性突出。它脫胎于元代散曲中的“道情曲”,就是道士們傳道募化時唱的曲子。《了號號》體勢疏朗,帶有吟誦性,含括內容廣泛,最適合于秧歌中角色們的單唱、對唱和表述情節(jié)故事。
原德平秧歌曲調有的已瀕于失傳,還有一部分曲調在其它地方也已經失去原色,目前只有在齊老莊這片“根據地”還保留著地道的原味,成為原德平秧歌的代表, “齊老秧歌”。習稱“齊老秧歌”又分齊氏唱法、黃氏唱法等,村里原有一大批歌手,稱“唱授”。他們結交舉人拔貢等老文人,既善唱又擅編,段子內容詼諧幽默,幾乎每番(段)都有“包袱”,而且即興靈活,受到人們的青睞,都說“真哏兒”。
當地有順口溜:“齊老秧歌來散燈,抬著簸籮截住聽。鞭炮兩響慢慢放,不信你能唱到明?”“十八嫁,送大飯,幾年俺就沒聽全。雞沒叫,不算晚,一番一番笑死俺?!边@是外村群眾夾道歡迎齊老秧歌隊的情形,放鞭炮是挽留的禮節(jié),有的村民竟抬著裝滿爆竹的簸籮恭候,因此散場往往要熬到后半夜。
當今在許多地方鬧秧歌只有儀式性的舞蹈,作為核心內容的演唱已近枯竭。而在“齊老秧歌”的傳統(tǒng)唱詞中,則有很多秧歌小戲,如三、四人表演的傳統(tǒng)劇目《高成借嫂》《大灶王》《送大飯》《十八嫁》等。這些流傳下來的《齊老秧歌》稿本,用方言土語記錄了家鄉(xiāng)的民俗風情,內涵十分豐富,現已列入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來,當地政府組建“齊老秧歌劇團”,把傳統(tǒng)的秧歌小調改編后推上戲劇舞臺,盡情發(fā)揮其藝術功能,讓“齊老秧歌”大放異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