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慶寺大殿。
永慶寺大殿的佛像。
僧正司設在永慶寺,這是當年的大門。
德縣道教會會員證書。
德縣道教會證書。
廟里的住持、道觀里的觀主戴官帽,不是說他們將道冠換成官帽戴,而是指其擁有官方身份。
明清時期,德州設僧正司和道正司。僧正司長官為僧正,最初設立在州治的北面,后遷到永慶寺;道正司長官為道正,原在州治的西北,后遷到位于城西北參將府后身的東岳廟內(nèi)。這些機構(gòu)均為政府專門管理佛教、道教事務的部門。
德州城內(nèi)遍布大大小小的廟觀,如二郎廟、龍王廟、財神廟、藥王廟、雷神廟、關帝廟、觀音寺、三元宮等等。據(jù) 《山東各縣鄉(xiāng)土調(diào)查錄》記載:民國初年,德縣境內(nèi)有寺廟160處。道正和僧正的產(chǎn)生,通常先由和尚、道士公推,再由官府任命。實際上,在 “公推”前,人選已經(jīng)由官府圈定,所謂 “任命”不過是走走過場而已。道正和僧正吃官餉,負責迎官接詔,在地方上擁有一定權(quán)勢,不單和尚道士對其敬畏三分,就連普通百姓也不敢不尊稱其 “老爺”。
僧正司、道正司的主要工作是官祭,如祭禱神靈、祈福禳災、祈晴禱雨等。大運河每年冬季停漕、春季開漕前,都要舉行大規(guī)模祭拜活動。遇久旱無雨或淫雨成災,僧正司、道正司的官差會隨之而來,設壇念經(jīng)祈雨,或到西門外的大王廟舉行“接大王”的儀式,若祈雨成功,還要酬神唱戲。
此外,每逢自然界發(fā)生異常變化,如日食或月食,基于迷信心理,官府就下令僧正司和道正司召集全城和尚道士,到縣衙門前擂響堂鼓,同時敲響法器,直到日、月復圓為止。此時,大街小巷的大人小孩兒也一起出動,有的敲打銅鑼,有的敲打臉盆,意在嚇跑吞吃日、月的天狗。
□本報特約撰稿人王德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