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再溫和妻子劉旭江
走村串鄉(xiāng)關心群眾疾苦
1959年至1961年是新中國歷史上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國民經濟連續(xù)出現嚴重困難,山東省是當時的重災省份之一。 1960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改組山東省委,栗再溫由全國總工會調到山東工作,任山東省委常委、副省長,分管農業(yè)和財貿等工作。
山東是個農業(yè)大省,農村人口數量大,當時已經凸現“大躍進”嚴重失誤的后果,加之糧食連年減產口糧不足,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受到嚴重損害。栗再溫1960年11月到任,12月就冒著嚴寒頂著風雪到現德州市所屬(當時為聊城專區(qū)和惠民專區(qū))的部分縣(市)、公社、大隊了解情況,查看災情。每到一處,他先看災情,再聽匯報??吹睫r民生活極其困難,特別是不少農民患了浮腫、肝炎、婦女閉經等疾病時,栗再溫心情沉重地說:“解放十幾年了,群眾的生活還是這樣苦,作為共產黨的一名老黨員和高級干部,我感到十分內疚”。
栗再溫走村串鄉(xiāng),深入農戶,拉著老大媽、老大爺的手問寒問暖。當他看到有些家庭戶無隔夜糧、屋無取暖柴時,哽咽地說不出話來,經常將自己身上帶的零用錢掏出來,塞到大爺、大媽的手上后默默離去。
栗再溫多次走訪災區(qū)農戶家庭,同當地干部、農民共同探討度荒措施。他提出要放寬政策,給農民一定自由,讓農民可以在自家房前屋后、閑散空地種瓜、豆,做到“糧食不夠,瓜菜代”;要開放農村集貿市場,允許農民交換生活必需品,做到互通有無;要加強糧食調度,保證災區(qū)每人每天四大兩(10兩稱)瓜干。群眾當時把這些措施概括為:“南天門、小市場、小自由、四大兩”。
栗再溫在德州、惠民和聊城3個專區(qū)奔波了一個多月,摸清了基本情況。回到濟南,他向省委寫了詳細的調查報告。省委根據他的報告,制定了山東省生產自救的計劃和措施,并要求各級領導負責抓好此項工作。這些措施主要有:發(fā)放貸款,從全國各地購買菜籽,責成生產隊種足種好蔬菜,給每個生產隊解決一犋牲口一輛車;開放集貿市場,允許社員買賣;允許社員利用房前屋后補瓜種豆。為確保春耕播種不出問題,栗再溫千方百計穩(wěn)定社會情緒。他曾組織人員到海南、東北購回苜蓿、糖渣,解決群眾的吃飯問題。他號召農民因地制宜廣開作坊,加工農副產品,自力更生度過難關。
1961年7月1日,德州專區(qū)恢復建制。但中旬以來,魯北地區(qū)迎來了大面積降水。 7月11日至23日,德州全區(qū)平均降雨382毫米,其中臨邑縣510毫米。徒駭、馬頰河河堤決口,公路沖毀,通訊斷絕,全區(qū)9個縣市80%以上的耕地被淹,400多萬人口的住房被毀。緊急關頭,栗再溫和省委副秘書長高民攜帶電臺,乘飛機察看災情。在飛機上他看到的是一片汪洋和站在高處呼救的人群。返回機場后,他立刻請求部隊支援。空軍部隊出動了10架飛機,在樂陵、商河、濟陽、臨邑、禹城等縣空投食品,海軍部隊動用皮筏火速到臨邑、商河等地救人。同時,栗再溫代表省委和省政府提出 “保人、保畜、保家園,緊急動員搶救災民,進行生產自救”的要求,號召全省人民和機關、部隊緊急動員起來救災。 30日,省委、省人委抽調機關干部280余名,組成26個工作組,分赴樂陵、臨邑、德縣、禹城、齊河5縣,幫助救災。
栗再溫時而到洪水滾滾的前沿陣地察看水情,時而到食品加工廠察看工作,時而督促衛(wèi)生部門迅速派出醫(yī)務人員給災民防病治病。為了保證災民生命財產安全,在移民中留下16萬強壯勞力,動用所有排水工具排水救苗,重建家園;將老、弱、病殘者運往泰安、臨沂等6個地區(qū)進行安置。在緊張的救災戰(zhàn)斗中,栗再溫日夜奔忙在第一線,不知有多少個日夜沒合眼,兩眼紅腫得像桃子一樣。險情過后,同志們勸他好好地休息休息,他說:“不行啊,要辦的事情還多著哩! ”栗再溫向省委建議組織了慰問團,到6個受災地區(qū)進行慰問。他深入到安置災民的地區(qū)、市、縣、大隊了解災民的吃住情況,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并號召當地群眾和災民團結起來,掀起生產自救高潮。老百姓們都說“栗省長就是我們的活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