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振河閣的遺址在小西門南約100米左右的一個墻臺上,即現(xiàn)迎賓路北半部,原德州方向機廠大門口西的迎賓路上。
飛樓翼然
??? 德州振河閣,建在西城墻的一個墻臺上。該墻臺的頂部整體向西突出約5米左右、南北約10米左右,從頂部看它是一個方型平臺。
??? 上世紀50年代初,在平臺的中心偏西位置上,還留有振河閣的殘根斷壁,約4米見方,梯子和木制梁檁均沒了蹤影,殘根的最高處約有兩米左右,有人還不斷到這里扒磚自用。殘跡四周的地面是凹凸不平的灰土面層,殘根斷壁之內(nèi)和周圍的面層上,散落著星星點點的方磚、瓦礫、碎石塊。
??? 據(jù)民國二十四年 (1935)《德縣志》記載:“運河在本縣城西,昔自上碼頭北行,逕大西門外快水口折而西北,繞皇殿又折而東至回龍壩”。就是說,流經(jīng)德州城西的運河,在沒改道前,從城西南的勝利橋處拐向東北,在靠近德州城大西門外時折向西北,到現(xiàn)橋口街西南的皇殿遺址處,向東直接流向回龍壩。而振河閣的遺址,就在離回龍壩不足30米的城墻上。詩人田同之在他的詩《德州竹枝詞·振河閣》中寫道:“閣中思渺渺,閣下水沄沄”。這是對振河閣、回龍壩的絕妙寫照。
??? 據(jù)乾隆《德州志》記載:振河閣“飛樓翼然,俯瞰衛(wèi)水”。它是磚木結(jié)構(gòu),兩層方形,斗拱重檐,筒瓦方攢尖頂,小巧玲瓏,挺拔秀美。四周環(huán)廊,廊邊有木欄相繞。由閣內(nèi)底層登木梯可達頂層。頂層里有茶座,閣樓上不時傳出優(yōu)雅的古樂聲。這里引來諸多的文人墨客、達官貴人,為德州留下詩詞歌賦。它雖然趕不上蓬萊閣氣派,但在德州周圍百里之內(nèi)也是絕無僅有的。
借景而修
??? 萬歷四十年(1612),時任德州知州的孫森,為何要在小西門處,修這樣一座觀景閣呢?
??? 閉目遐想,站在振河閣高高的環(huán)廊上,手扶欄桿遙看城里,錯落有致的街道兩旁,店鋪、客棧、飯店鱗次櫛比。俯瞰城西,大運河咆哮的河水漾起細碎的浪花;廣寧橋南巍峨壯觀的九達天衢牌坊亭亭玉立。緊緊相連的廣安橋與廣川浮橋處人流如梭,小西門、銀瓦寺、將軍廟、龍王廟等古建筑群盡收眼底。遠眺運河,條條運糧船、舳艫首尾相銜,緩緩向德州城駛來,進而又繞過皇殿與御路上的人流相交,直沖振河閣而來,真是“漕糧船擠、游人如織”。
??? 程先貞在 《秋日登州城西樓》里寫道:“城尖飄渺掛飛樓,極目天涯一望收。 ”清朝江南才子詩人李雯,在登德州城看到小西門外的美景時,情不自禁地寫道:“地盡東藩接北平,高樓南望暮云橫。天波近落明河水,飛鹢斜臨卻月城。冰雪寒深遲禹貢,魚龍夜水衛(wèi)神井。故鄉(xiāng)粳稻參差發(fā),為想來年春草生。 ”
??? 明清時期,德州城小西門外是一處風景秀麗的旅游勝地,知州孫森才在這里修建了振河閣
董其昌改名
??? 振河閣又被稱為振海閣,這里面還有一個故事。
??? 孫森修建的這座觀景閣,最初起名為“振海閣”。當時著名書法家、翰林院編修董其昌,正因故被貶路過德州,住在好友程紹家中。孫森就求他為其題寫匾額。
??? 董其昌一聽“振海閣”,心想這可是掉頭之罪呀,但為維護孫森的面子,沒好意思說出來,就按其意寫了匾額。
??? 事后,他對程紹說,此閣名有犯上之嫌,如有人參奏,孫森就有掉腦袋的危險。兩天后,董其昌在離開德州時,又寫了塊“振河閣”的匾額,放在程紹的家中以備急用。
??? 果然,不到半年,孫森就遭到了某官員的參奏。程紹聽到此消息后,急到衙門對孫森說了董其昌的預(yù)見和備用之匾。孫森感激涕零,當晚就偷偷差人將匾額換了下來。朝廷的密探來德州復(fù)查時,所看到的是“振河閣”,匾額確實是董其昌的親筆,孫森這才躲過了一劫。
逐步衰落
??? 雍正年間,朝廷為保證德州城的安全,將城西不規(guī)則的“W”型河道挑直,運河遠離了德州古城墻,振河閣的觀景功能逐漸被廢棄了。
??? 清人劉友田 《登振河閣感懷》寫出了此時的衰敗景象:“層簷飛閣臨無地,獨躡危梯百感生。劍冢一堆荒草合,連城十二野云平。風傳畫角秋嗚咽,霜落長河水獨清。只向夕陽搔短鬢,青袍辜負魯儒名。 ”
??? 隨著歲月的流轉(zhuǎn),小西門外的其他景點也逐漸走向了衰落。到民國時期,各景點均失去了當年的輝煌,振河閣也成了危樓,門口的牌匾也不見了。
??? 1937年10月,日本鬼子進攻德州,在轟炸小西門時將振河閣給炸塌了。
??? 1959年,開拓迎賓路時,振河閣所坐落的那個墻臺,正好處在迎賓路上,也被夷為平地,從此它在德州城里徹底消失了。
??? □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