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見過城墻的人,聽到說城墻,感到很神秘,其實城墻的歷史則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已經(jīng)有記載了。德州城墻的歷史很多人并不知道,德州的城墻和全國各地的城墻一樣,歷史悠久,記載的不過是土筑的城墻,北魏所筑的鬲縣城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據(jù)《山東通志》一書記載:“德州城,本元陵州土城,魏太和年間所筑,久圯。明洪武三十年都督張文杰始建磚城?!敝劣诒蔽盒⑽牡厶湍觊g所筑之鬲縣城,限于無法考證的資料,已不知城池規(guī)模的大小,設(shè)施不詳。自建城后歷朝歷代均以州、縣為治所。據(jù)《隋書》載:“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就委任太子左庶子、宇文愷重修此城。”至大業(yè)七年(公元608年)開挖洛陽至涿州的運河“永濟渠”時,將城池固定在運河西岸,即現(xiàn)在故城附近。永濟渠在元朝改為漕運河后沿用至元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這次戰(zhàn)爭沉重的打擊了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者蒙古貴族及漢族的大地主、大官僚。據(jù)記載:“往年大姓人家,存者無八九?!敝率巩?dāng)?shù)氐膹妷涯卸?zhàn)死沙場,老弱病殘被官軍殺害無數(shù)。明將韓政與元朝陵州守備青罕帖木兒,于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在陵州、冀州、寧晉進行了爭奪戰(zhàn)。將青罕帖木兒打的大敗,收復(fù)陵州。第二年(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任命韓政為千戶,都督陵州,重新修筑城墻,召回流離失所的百姓。據(jù)明《太祖實錄》記載:“近者大軍平陵州、燕都,困于征斂,尤其齊魯,今年稅糧亦與蠲免?!薄爱?dāng)時草創(chuàng),修筑城池,整理其治,百廢俱興?!睂⒂樱ㄟ\河)西所建土城遷址河?xùn)|岸,原址改名為“故城”。至今故城的地名“青罕鄉(xiāng)”是指元陵州守將青罕帖木兒的名。遷移后的陵州,改為德州。
洪武七年(1374年)陵州土城已破敗不堪。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德州被大運河決口的洪水淹沒,城垣大部分坍塌。據(jù)1935年《德州志》記載:“洪武三十年,都督張文杰已指揮徐福建磚城?!庇诔悄祥_窯燒磚。今城南仍有窯上村,伙房村為其遺址。德州名士李東圃證據(jù):“洪武三十年,是乃土城為磚城改筑,非創(chuàng)筑也?!苯裉煳宜v的就是德州筑磚城的前后狀況。
改筑后的德州是個什么樣子呢?從整個城廓的外形看,很像一只官員上朝穿的靴子,與其說叫靴子城,倒不如說是一只裹了腳的女人小腳更形象。城墻外周長十里加一百八十步(古人的計量是用步來代替的)。內(nèi)周長九里十三步,城內(nèi)占地3721畝。整個城墻城門占地面積九百六十三畝,城墻高三丈七尺,墻厚3丈。護城河深2丈,寬五丈,設(shè)城門五座:東門叫“長樂門”,西門(大西門)叫“聚秀門”,正南門叫“朝陽門”,北門叫“拱極門”,城墻西側(cè)大西門向北350丈設(shè)一小門叫“廣川門”(小西門是后來建的)。
據(jù)《山東通志》載道,德州新筑城門最森嚴(yán)、最堅固的是朝陽門(南門),城門上有雙層斗拱的城樓,80步方圓的甕城(內(nèi)周)。吊橋設(shè)在城外的護城河上,城上有起落架(絞關(guān)),城樓是守城將軍的指揮部。城樓和箭樓之間的空地叫甕城,一旦敵人攻破,守城將士就會從城墻的四面居高射殺敵人,這就是人門常說的“甕中捉鱉”。西、東、北門各有一座城樓,均有內(nèi)徑50步的甕城。甕城的城門東門、西門均朝南開,北門的甕城門朝東開。墻外有一片開闊地,便于暴漏視野,與敵作戰(zhàn)。城墻上共有四千多個垛口,是守城士兵觀察敵情用的,各個城門修的都很敦厚、做實。城門是整個城市的通道,敵人易攻破的薄弱點,更是防御的重點。德州的城門扇約計用木材2.8立方米,重量達二噸半(根據(jù)長度、厚度估量)。從上至下,還橫砸了長度15公分,厚23公分的鐵蘑菇釘群,城門堅固性可想而知,有效地防止用火攻城的威脅,加強了城墻的抗擊進攻能力。當(dāng)時德州城墻防御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shù)的。
德州的城墻是誰設(shè)計的?為什么中軸線南北不直通?為什么呈靴子狀?故事還得從頭說起。早在洪武三年朱棣被封為燕王,十三年(1380年)從南京赴任途徑德州,雖城池為土城,破敗不堪,但他認為此地水旱兩路碼頭,是個軍事重鎮(zhèn),特別注意德州的重要所在。十五年(1382年)孝慈高皇后馬氏去世,朱棣和諸王子回南京奔喪。事后,朱元璋選了許多和尚,派他們隨各地王子到封地,名是為馬皇后祈禱,更重要的是起監(jiān)視他們的作用。跟隨朱棣的和尚叫姚廣孝,出家后法號道衍。沒出家時是明朝開國元勛劉基(伯溫)的學(xué)生,天文、地理諸皆精通,與朱棣是一見如故,談話非常投機,是后來為朱棣奪取天下功勞最大的人。道衍詭秘的對燕王說:“您如果用我,我送您一頂白帽子戴?!币馑际钦f將來輔佐你當(dāng)皇帝的意思。姚廣孝是一個了不起的修城設(shè)計專家,曾和老師劉基設(shè)計過最著名的西安等大城池。回燕京路過德州時,著命道衍設(shè)計德州城市建設(shè)規(guī)劃,多次修改,反復(fù)論證,精心畫了一個非常規(guī)矩的德州城的規(guī)劃圖。朱元璋看了后覺得不妥,不能和皇城一樣的規(guī)整,拿起朱筆將城圖的西北角一抹,畫成弧形,據(jù)說明代的地方城池大都是有一角是弧形的。
據(jù)記載:“洪武二十八年,原筑的土城墻被洪水破壞,命都督張文杰,指揮徐福建,按道衍設(shè)計的規(guī)劃筑磚城。土城外邊加上一層磚包皮,里面填土,開窯燒磚,土方就地取材。為什么說德州的海子多,挖海子土大都筑了城墻。建一座如此大的工程,土方量是相當(dāng)巨大的,如要外地取土,費工費力,就地取土是最好的辦法。一九四六年前德州城內(nèi)、城外仍能看到許許多多緊靠城墻的海子,海子的土方就是筑城墻的原料。據(jù)我所知,僅城內(nèi)的海子大小不同的就有幾十個。叫上名的媽媽沿海子靠東城墻,現(xiàn)新湖是南城墻邊的海子,馬家海子則是靠東北的城墻,文廟東后海子靠北城墻,市立醫(yī)院前、和平公寓北的海子靠西城墻,頤園東海子靠西南城角。諸多的西海子、盧家海子、呂家街海子、大寺后海子、水市西海子、道廒海子、線市海子、橋口北海子等等,還有叫不上名來的海子。這些海子的土一小部分墊了私人房子的地基,大部分是城墻用土。大面積的三、四百畝,小的也有二、三畝,城內(nèi)、城外星羅棋布。有人說德州的海子是個迷,叫我說謎底是用海子土修筑城墻了。據(jù)說,修筑德州城動用民工上萬名,前后歷時五年,僅土方工程粗略的計算就用了八千多萬立方。有人要問了,你怎么知道這些海子的土就是建城墻用了?從海子的形狀有看,大、小不等,凡空地的地方?jīng)]有不是海子的,而這些海子的特點是互不相通,個個是一潭死水,顯然是用土方時挖出來的深坑,年久積水故而成為海子。沒有一個設(shè)計城市規(guī)劃工程的人員,選在一個坑坑洼洼的地方建筑城池。中軸線至李家角以北海子終止,只有拐向西走水市去北門。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還沒有即位的建文帝(第二年登基),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為督指揮使,負責(zé)燕地最高軍事職務(wù),作為削弱燕王的第一步措施,監(jiān)視燕王行動,倘若有個風(fēng)吹草動,立刻除掉。張昺途徑德州,上報建文帝德州城修的如此堅固,此乃軍事要沖,設(shè)重兵把守。
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馬上派韓觀在此練兵,屯以重兵把守。同年七月初四,燕王反,殺張昺等人,九月文帝命李景龍率大軍北征,與韓觀合兵,號稱五十萬討燕。朱棣打起“靖難”旗幟,廢除建文年號,另設(shè)各種辦事機構(gòu),從此叔侄間一場你死我活的斗爭拉開帷幕。自建文元年七月開始,到建文四年六月結(jié)束,整整三年時間,給德州一帶的百姓,帶來了極大災(zāi)難。青壯年抓丁當(dāng)兵,死傷無數(shù)。老人、小孩遠走他鄉(xiāng),被官兵斬殺者不計其數(shù),四地荒蕪。新建的德州城經(jīng)受了“靖難之役”的考驗,城內(nèi)、城外雜草叢生,荒蕪人煙,狼藉一片。
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朱棣頒召,改北平為北京。
永樂五年(1407年)德州城墻修葺如初,疏通大運河,以利漕運,為遷都做準(zhǔn)備,朱棣也甚知德州城的重要性。不但是水旱兩路的交匯點,也是山東、直隸、江蘇、安徽、河南、江西、湖北、湖南、浙江九省去北京的必經(jīng)之路,稱“神京門戶”、“九達天衢”,成了北京的南大門。采取重大措施,實行移民政策,鼓勵和安置外地遷來的百姓,對農(nóng)民實行讓利的墾荒政策,建立德州正衛(wèi)、左衛(wèi)所,擴大軍屯。德州成了名符其實的“御河金樞”。
永樂九年(1411年)德州知州向原移州治合于衛(wèi)城之內(nèi),城墻加固,每隔100丈修一個突出城墻的馬面(敵臺),每座馬面上建一座敵樓,又叫“卡房”,是守城士兵休息和存放武器的地方,兩個馬面的中心點是50丈,恰好是弓箭、飛鉤、弩矢的有效射程。馬面的建成完整了整個城池的防御體系。
正德六年(1511年)劉六、劉七大軍見州民移至城里,形成了“州衛(wèi)同治”。城堅不可摧,望城興嘆,沒敢攻城。據(jù)記:“是時流寇充斥,不敢窺境邑,民獲安?!敝輰幒樱貍涔鹩轮饬_城(羅城繞東關(guān)鐵佛寺,南至玉皇閣,西連御河堤)廣袤二十余里。
弘治十五年(1502年)大地震,城內(nèi)房屋俱皆倒塌,城西北城墻坍塌,城防受損,都御史張祉和知州主持修復(fù)原貌。城墻地基為流沙質(zhì),城墻隨地質(zhì)改修為弧形,并在倒塌城墻豁口修一城門,城墻沒建敵樓,這就是靴子城和小西門的來歷。一是方便了人們進城,二是罪犯行刑的地方。至今德州人對那些做壞事的人還說:“送他出小西門”的玩笑話。
萬歷四年(1577年),北京皇城御史劉廷元視察德州,命典史官邱正再次對城墻外壁加固,并深挖了城北、東南角一帶的護城河。
萬歷四十年(1612年)知州孫森重修德州城,撥五萬銀錠,用三年時間,將城墻修葺如初建。于城的東南角建雁塔一座,在大西門的北城墻建一座振河閣。同時重修敵樓、戍舍,這時的德州城的防御設(shè)施俱已齊備。
崇禎十六年(1643年)明末農(nóng)民戰(zhàn)堅持最后階段,李自成打下襄陽,稱帝“新順王”,急轉(zhuǎn)直下,攻下汾州、太原、保定,逼進北京。甲申年三月十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吊死,明朝滅亡。遣將郭升循山東,四月八日攻克德州,兵敗如山倒,明軍稍有抵抗,便望風(fēng)而逃,城廓沒受多大損失。大順軍桀任武德道、吳徽文任知州,本邑人盧世氵寉?,趙繼鼎,主事程先貞,推官李贊明,生員謝陛等人于四月二十七合謀將新政權(quán)官員設(shè)計誘殺。清軍大舉南下,兵不血刃攻下德州。城門、城墻沒有遭受很大損失。
清順治三年(1646年)裁去德州守城的衛(wèi)軍,設(shè)滿州兵駐守,改指揮使為衛(wèi)守備。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經(jīng)歷三百余年的州城修建如初,成為北京的軍事重鎮(zhèn),裁左衛(wèi)守備,左衛(wèi)軍屯歸并正守備管理,通令衛(wèi)所屯田制,改為隸屬所在州、縣管理,保留德州漕運。
雍正四年(1726年)將大西門外的運河挑直,以防運河汛期危及城垣。果不其然,第二年運河決口,洪水淹沒州城,幸而早有防備,城內(nèi)百姓安然無恙。
乾隆八年(1743年)自清朝建立以來,第二次大規(guī)模重修德州城,調(diào)撥國庫金十四萬兩,修葺城墻、護城河,并修樓門、譙樓各四座,甕城在原來的基礎(chǔ)加固,又建敵樓兩座。
道光二十五年(1846年)白蓮教攻打德州城,因城防設(shè)施堅固,撤退。
咸豐四年(1855年)山東巡撫張亮基率兵二萬在德州設(shè)防,阻止太平軍北上,清將僧格林沁追殺太平軍駐德州,與州城北長莊一帶的民團發(fā)生沖突,揚言殺全城的百姓。德州知州張應(yīng)翔以全家性命擔(dān)保,免于屠城,保全德州城。
光緒元年(1875年)山東布政使李元華撥三萬余金委派知州張錫綸修城。因資金不足,僅修了東城垣,而南、北、西三面城墻未修,破敗不堪。
民國六年(1917年)運河在四女寺以北的耿李楊村西決口,淹沒了德州、寧津、吳橋等十八縣。大水圍城,僅露七層磚,民謠曰:“城墻涮腳丫,看見景州的塔”。
民國十七年(1928年)軍閥張宗昌都魯后期,原德縣長崔馨山,倡導(dǎo)破除迷信,拆除德州古寺及神像,欲拆毀城垣。德州人團結(jié)一心,以御水患為名,力阻毀城,故只拆城上的堞口而終止。民國十八年(1929年),國民黨黨部在德縣成立,遂重修葺各門,將朝陽門(南門)改為中山門,東門改為民生門,大西門改為民族門,北門叫民權(quán)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九月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沿津浦鐵路南犯,至德州與國民黨二十九路軍運其昌部奮戰(zhàn)三晝夜,因孤立無援,被日軍用大炮炸開小西門,德州失陷。日軍侵占德州期間,對德州城進行大肆破壞,名勝古跡和重要文物被盜往日本,剩下的毀滅殆盡,城池已成了殘垣斷壁。
一九四六年六月,德州解放,人們歡欣鼓舞。在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dǎo)下,為適應(yīng)現(xiàn)代化城市建設(shè)的需要,自1947年著手改造舊城市,對原來的城墻分期進行拆除。一九四七年六月首先拆除小西門,一九五零年拆除大西門,一九五一年四月拆除南門,一九五八年拆除東門,一九六一年拆除北門,一九六四年城墻全部拆除,僅存西北城角一個城墻遺址,作為標(biāo)志。在拆除過程中,邊拆邊建設(shè)。拆南門后,在原址處修建當(dāng)時德州的最大建筑物——人民劇場,南城墻修了東、西主干道的東方紅路。西城墻拆除打通了循火車站北到造紙廠的迎賓路。另外用拆城墻的磚石料于一九五八年修了一條建新街(躍進街)。共建簡易平房1000余間。一九四六年古城墻全部拆除后,循東城墻基修筑了新湖北路,循北城墻基修筑了共青團路。
當(dāng)今市區(qū)內(nèi)的東方紅、共青團、迎賓、新湖北路的縱橫方塊之間即是原古城區(qū)。
德州磚城自一三九七年到一九四六年歷經(jīng)明清二朝二十九帝,五百四十九年。已成歷史,傳為史話。
(作者:柴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