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莊陳氏,在清代中末期為恩縣(今屬武城縣)“五大望族”之一,列房、崔、張、郭姓之后,享有“皆讀書、列膠庠,為鄉(xiāng)里所推重”的美譽。這里所說的陳氏五世祖,系指筆者的直系五世先祖陳堯。
??? 據(jù)清·嘉慶十七年《陳氏族譜》記載:陳堯,字欽思,號安亭,與其父陳光煜皆為太學生。他和胞兄陳爽雙分家后,基本屬于小康之家,雖則能勉強讀書,但生活并不富足。不料未出幾年,人們悄然發(fā)現(xiàn),他的家境漸漸出現(xiàn)明顯改觀,不僅讓子孫們皆入塾、入庠就學,還添了房子添了地,一時間成為不解之謎。究其原因,除了他理家有道、精于盤算和一家人劬勞躬耕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與一個“俠盜”的傾囊相助密切相關。要知個中原委,還得從他們的初次相遇說起。
??? 作為出身于寒儒之家的他,不僅知書達理,寬和待人,而且心存良善,常行善舉。有一年冬月,時逢天下鵝毛大雪,當他打開大門正待清掃時,猛然發(fā)現(xiàn)一個人卷縮著躺在門前。喊叫幾聲無應,摸摸尚有鼻息,趕忙讓人抬進屋里施救。經(jīng)采取保暖、喂紅糖姜水等措施,功夫不大即蘇醒過來,遂又煮了一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熗鍋面讓其吃下,這才病好如初,實則是凍餓所致。從交談中得知,此人姓徐,來自河南省,因平時性情剛直、快言快語,說話不留情面,故人送外號“二諍子”。到這里來做小買賣,由于虧了本以致落迫至此。臨走,再三叩謝,并發(fā)誓:“救命之恩,容后報答,如有食言,天誅地滅。”五世祖陳堯聽了淡然一笑,只當是一句脫口而出的過頭話,并未放在心上。不曾想,徐二諍子沒有食言,就在事過約個把月的時候,果真帶著禮物、銀兩登門致謝。非但如此,且自此開始,隔三差五地時常前來,一來二去,二人竟成了莫逆之交。時間一長,五世祖總覺得,自己的好友系客居此地,常住客棧多有不便,便將兩間場院屋讓他居住,使其有了安身之所。
??? 又是一年過去,彼此相安無事。不料突然有一天,徐二諍子從縣大獄捎來口信,說是要和他見上最后一面。五世祖聞聽驚慌不已,匆忙帶些衣食趕往縣城探監(jiān),經(jīng)打點終于和好友見了面。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徐二諍子此刻才說了實話,一一道出原委。
??? 原來,徐二諍子并非是來此地做買賣,而是行俠仗義的“俠盜”。此人輕功了得,身輕如燕,落地無聲,有飛檐走壁之功。之所以被稱為“俠盜”,是因為他行竊有三大原則,即:“非不義之財不取;偷富不偷窮,偷官不偷民;所得財物,都用于扶危救困。”他平靜地說:“問斬的刑部批文不日就到,我死在即,務請恩人不要收尸,任憑官府處置?!?臨別,又再三叮囑道:“回家后,務必即刻辦成兩件事。一要拆掉場院屋內(nèi)的小土炕,以做上地肥料;二要扒掉小麥秸垛,鍘碎喂牲口,如此必有所獲。切記,切記!”五世祖將信將疑,滿腹狐疑地回到家里,卻一一照辦。結(jié)果,其言果然不虛,當拆除土炕、扒開麥秸垛之后,起獲了大量金銀財寶。不過,這些錢財他并未獨享獨用,而是一方面作為子孫們的讀書學資;另一方面,則用于資助族人及其他貧困戶。一時間善名遠揚,正應了“善有善報”那名老話。
??? 有一點必須提及,也正是有了這筆財產(chǎn)墊底,才成就了陳氏家族的百年輝煌,以致成為名載縣志的望族。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陳氏家族共出了文武科邑庠生(秀才)15名,太學生9名,貢生4名,舉人2名,8-6品的府州縣級官員8名。其中,僅在他的3個兒子、8個孫子中,就有2名舉人和6品、7品、8品官員各2名??v觀清代奉行的學制、吏制,那“科舉取仕”的導向,“學而優(yōu)則仕”的誘惑與“唯有讀書高”的尊貴,無疑成為天下學子為之奮斗的目標,而雄厚的家資,則是成功之路的基石。自然,魏莊陳氏也不能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