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本一
劉文海簡介
??? 劉文海, 1967年生于樂陵。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xié)會第四屆理事、草書委員會副秘書長,九三學社中央書畫院成員,德州學院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書法作品多次在國家級、省級書法展覽中參展、獲獎。
??? 觀書,當往書的骨子里看。透過皮相看到書者的風調清濁、揮運優(yōu)劣、心性雅俗。觀絕妙佳品,須細細掃描,透透地將書者的意緒顯現(xiàn)出來,墨痕放出了毫光,我心與之應接。
??? 我欲多觀佳作,經典古跡可遇而不可求。今人之佳作,有令我心動者,也作層層剖析、目鑒心鑒。
??? 觀劉文海書作有令我心動處,此說并非虛語。在上個世紀90年代前期一次全國展的評選中,一件藕粉色灑金紙的行書作品吸引了我。幅面不大,字跡清秀,書者陌生。情不自禁偷偷掀起反面一看,竟然是一位20歲出頭的年輕人,頓覺后生可畏,遂投一票。評選過后,未能忘記的,此作是其中之一。這就是劉文海書作給我的第一印象。
??? 真正見到劉文海其人是在1997年天津,首屆中國書法藝術節(jié)上。這次匆匆謀面,使我將其人與其書有了感性的疊加。在這一階段,劉文海的書作多次在全國性書展中出彩,他開始走上了專業(yè)書法工作者之路。在以后展覽的評選中見到他的書作,雖少了第一次的驚訝,但更多的是看到了他穩(wěn)健的發(fā)展軌跡。
??? 現(xiàn)在當觀賞其書法作品時,感到他對筆法有了更深的認識。在《與友人論書札》中,他寫道:“任何一門成熟的藝術,都是以豐富的技巧表達形式為前提的。 ”
??? 在《撫琴齋硯邊偶感》中,他對董其昌的“悟得書法,而不能實證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處耳。過此關,即右軍父子亦無奈何也”的論述,有了心有靈犀的感悟。這感悟來自書法創(chuàng)作的積累,更來自內心渴望突破困惑時的探求。正是不斷進取的自由而執(zhí)著的精神,引領著他向更深刻更精微的層面去展示自己的藝術品格。
??? 董其昌是宋元以后的大師級人物。其以禪論書,多從它物歸及書道,提升書法的人生意蘊,將藝道協(xié)和,指歸天人合一的中國文人精神境界。劉文海當在研讀書論中純化了自己學書的理想之路。
??? 取墨跡的流轉,融刀刻的凌厲,參化帖與碑形質的區(qū)別,進而表現(xiàn)出不同于前代的“帖”的陽剛與“碑”的陰柔,已經成為一種書學的時尚。在這種時尚中,個人具體的取法對象和參照因素或許有所不同,但媒體傳播的頻繁與泛化,相互陶染砥礪,也極易削平個人的風格鋒芒。如何保持和強化個人的特征,并能得到持續(xù)性的良好發(fā)展,對每一位有志于有所建樹的書者來說都是不可回避的問題。時代在同化中只將經典的位子留給少數(shù)杰出者。
??? 劉文海能關注筆法問題,并將其提到風格形成的核心地位,這足以保證他在未來學習階段找到提供良好發(fā)展的資源。
??? 清剛、澀重、疾躍,已經在其書作的形式中得到了展現(xiàn),此是其優(yōu)長之處,也非泛泛者能輕易達到。但在更高更大的層面上仍然缺乏渾脫、超拔、大氣的表征。我想隨著技法與學養(yǎng)的不斷含孕吐納,劉文海會有新的進展,這是一個人的進展,也是一代人的進展。
??? (作者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書法行業(yè)建設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