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明
我家有臺縫紉機,是天津產(chǎn)“牡丹”牌的,它就像我的家庭成員一樣。前些年家里房子小,縫紉機曾經(jīng)是女兒的寫字臺,也曾放到陽臺擺上花,但用的時候需要收拾一番,比較麻煩?,F(xiàn)在家里房子寬敞了,我又把它請到正屋,用起來方便多了。
我出生于1958年,中學時代就渴望有一臺縫紉機。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村里有縫紉機的人家并不多,都是穿手工縫制的便裝。有戶人家專門對外接活兒,女主人會裁剪會縫紉忙得很,送去的布料要等上好幾天。那時我家沒有縫紉機,我就拿著床單、蚊帳等這類“跑直趟”的活兒,到關(guān)系較好的鄰居家借用縫紉機學著做。就這樣,慢慢地學會了。買縫紉機花錢太多,可買一本裁剪書花不了多少錢,我就先學裁剪,先在紙上畫,認為差不多了再裁剪布料。前幾次裁剪的衣服先用手工縫制,看看哪里不合適,進行修改。后來有把握了,自己裁剪請鄰居幫忙用縫紉機做,結(jié)果第二天就穿上新衣服了,小伙伴們很是羨慕。
參加工作以后,攢夠了買縫紉機的錢,多年的愿望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有了縫紉機,可以大顯身手了。我做了床罩、被罩、沙發(fā)罩、電視機罩,還為這臺心愛的縫紉機做了一個罩。做床罩時多買一些布,再做兩個帶荷葉邊的枕套,送到服裝加工店去包縫,兩個枕套包縫只花一塊錢,床上三件套,就這樣做好了。
縫紉機的最大用途是做小孩子的衣服和一些修修改改的活兒。有一次,女兒的堂姐送給她一套舊的牛仔服,成色還不錯,但穿著不太合身,我就改成了一個雙肩包,女兒每天背著上學去,比買現(xiàn)成的雙肩包既結(jié)實又輕便;我還用舊褲子,改成了一個圍裙,褲子的明兜也放在圍裙上點綴,既實用又漂亮;小孩子長得快,衣服小了需要接上一塊,經(jīng)常有些衣服需要大改小或小改大。有了縫紉機,太方便了。
我特別喜歡我的縫紉機,還買了兩本縫紉機維修的書。一些小問題,自己動手解決。例如,斷線、斷針,跳線,做鞋墊怎么調(diào)整壓腳等等。第一次給縫紉機滴油時,不知道把油滴在哪里,就問父親,父親說,哪里轉(zhuǎn)就滴到哪里。一句話,簡明扼要,非常明白,真不愧是“老機械”。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穿著要求也高了。外界變化太快了,不知從何時起,南營街、長青街都成了服裝加工一條街,東方紅布匹市場也可以代客加工服裝。記得有一次,女兒對我說,她不喜歡穿兩條相同的褲子,天天穿一樣的,看著煩。那時她還不到五歲,我真的不理解孩子的這種想法。我們這代人認為,凡是新的就比舊的好看,我引以為豪的“套裁”技術(shù),也沒有派上多大用場。婆婆是個穿衣很講究的人,在她的推薦下,我也開始到南營街八號加工衣服,那是一家南方人開的店,不但活兒做得仔細,而且服務(wù)態(tài)度也好。后來我又給自己和先生加工了西裝套服,從此一發(fā)而不可收。
縫紉機的用處越來越小。改革開放,市場繁榮,各種商品琳瑯滿目,既可以逛商場購物也能足不出戶網(wǎng)上購物,送貨上門。老百姓的穿著豐富多彩,買來就穿很方便,送去布料加工還得等上幾天,也懶得去了,連內(nèi)衣褲的品牌都多得數(shù)不清,鞋墊都可以買到很合適的。但我還是一如既往喜歡我的縫紉機,一有適合的活兒,我就用縫紉機,這不,最近又給立式空調(diào)做了一個罩,還做了很多環(huán)保布袋,拿著去買菜少用塑料袋??p紉機用過后,要把布屑線頭清理干凈,給它清潔滴油之后,轉(zhuǎn)動時的聲音特別清脆,我喜歡縫紉機發(fā)出“噠、噠、 的聲音,噠” 縫紉的過程樂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