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父母遠赴西藏支邊,一去就是二十年。8歲的我及三個弟弟便成了留守兒童,跟隨爺爺在農村老家共渡時光。
作為爺爺?shù)拈L孫,我時常擔負著走親訪友的重任。爺爺一再叮囑說:在別人家吃飯時,要多動人家的軟碟子,少動或別動人家的硬碟子。
軟碟子,指的是炒白菜絲之類的蔬菜盤,而硬碟子,就是心、肝、肚、肺、腸等豬下貨,當然還包括其他的肉類熟食。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也是物資匱乏的年代。豬下貨留下主要是為年后待客,絕非自家享用。當時盛菜的碟子很小,一般賓主飲兩口酒吃一次菜,品嘗豬下貨等“硬菜”時,大多是象征性的。若某個饞嘴孩子狼吞虎咽,吃去“半壁江山”,或者席卷殘云。主人嘴上不說,心里肯定不快。因為下次待客就有拿不出來的尷尬。
日常酒席桌上,我另一個習慣是從不喝茶。這也是早年蒙爺爺教誨而形成的。
我老家待客時統(tǒng)一要用“八仙桌”(方桌)。四周共坐八人,面堂屋門口者為尊貴賓客,先左后右,尊貴有序。背對門口是負責招待客人的人,俗稱“把席口的”。他安排好客人落座后,點煙、倒茶、滿酒、上菜、敬酒等所有環(huán)節(jié)。過去的酒盅、茶碗都小,大家飲一次,他滿一次??偸敲€不停,十分辛苦。
爺爺體諒別人的難處。酒桌上,從飲酒起就不再喝茶了,以減少工序和辛勞。老人家自己身體力行的同時,還要求我們和他“步調一致”。久之,我自然也有了飲酒不再喝茶的積習。數(shù)十年不曾改變。
爺爺“少動硬碟子”“飲酒時不喝茶”的習慣,雖說只是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但在我看來,這是他“處處為他人著想”的一種美德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