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開峰
“梆!梆!梆梆……”伴著鄉(xiāng)間裊裊的炊煙,賣豆腐人的梆子聲便是小村清晨最美妙的音符,也是農(nóng)家人最深刻的記憶。
豆腐是中華美食的偉大發(fā)明,也是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美味。自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和他的門客以大豆為原料,“磨豆為乳脂,名曰豆腐”以來,2000多年始終廣受世人喜愛,雅俗共賞、老少咸宜、搭配自如即是對其最真實的寫照。因其雅可登皇室貴胄的御膳盛宴,俗可解尋常人家的腹中之饑。既不忌與青菜、葷肉、山珍、海味搭配,也可自成體系,單獨成席,煎炒烹炸燉。最普通的還是小蔥拌豆腐、香椿芽兒拌豆腐,清鮮溢香,撩撥味蕾,可謂舌尖美味。在過去寒冷貧瘠的冬季,因其價廉物美,加之農(nóng)家人可用自產(chǎn)兌換,與白菜雜燉便成為農(nóng)家人貫穿冬日的菜品。
家鄉(xiāng)做的豆腐,最大的特點是鮮香。做豆腐前,先是手工篩選剔除黃豆雜質(zhì),用井水浸泡一夜,翌日清晨星月依然閃爍時,用小細石圓磨細細磨成雪白生豆?jié){,“磨礱流玉乳”,然后濾渣、熬熟,點入適量鹵水,倒入模板,蓋上豆布包壓實,清晨就可售賣了。
家鄉(xiāng)的豆腐純手工制作,口感爽嫩,豆香撲鼻,溫熱可人。隨著“梆、梆,梆梆”敲擊聲,在村子的房山頭、小巷邊抑或大街上,賣豆腐人支起老式單車,敲響車把前的竹梆,農(nóng)家人便會聞聲而至,或掏錢購買,或用簸箕盛大豆兌換……若遇主家正逢喜事,門前一聲悠揚明亮的“豆腐哦、豆腐”(諧音“都富”),甚討主人彩頭,往往一下子買下整板豆腐,落個雙方皆大歡喜。
在我老家平原縣,老豆腐是當?shù)匾坏烂?,歷史悠久。據(jù)傳,漢末劉備在平原做縣令,冬季的一個清晨,劉關張三人習武歸來,見一二八女子在街頭啼哭,問起緣由,答曰:家貧,做豆腐維生,昨日玩耍,弄丟豆包布,今日只做成豆腦,父急,毆之。劉關張憐其家貧,取銀兩資之,遂添加清醬(醬油)食豆腦,大悅,美其名曰“平原老豆腐”,名噪至今。
平原老豆腐的精妙之處在于和它搭配的鹵和油。鹵需用醬油、精鹽加水,放入蔥、花椒、八角、茴香、丁香、桂皮、姜等十幾種作料,再加入老母鴨或豬骨頭熬制老湯。油用優(yōu)質(zhì)棉籽油在溫火上熬,除去油沫雜物。另備用優(yōu)質(zhì)紅辣椒烹制的辣椒油。配料盛碗時,將豆腐腦用平勺片入碗內(nèi),澆入湯鹵,點上麻醬。
第一次品嘗這道美味,是在農(nóng)貿(mào)市場一個簡易攤位上。但見潔白透亮,嫩而不松。盛入碗中,豆腐似雪如玉,鹵像玳瑁琥珀,紅中透白,紅白相間……搭配一個平原簽子饅頭,輕輕舀起一勺送入口中,豆腐如絲般順滑,在舌尖上一觸即化,香氣濃郁,妙不可言。自此,便深深愛上了這道美食。后來離開小城,在城市的喧囂中,也曾于街頭巷尾無數(shù)次尋覓過老豆腐的身影,可喝到嘴里,總也吃不出家鄉(xiāng)的味道。所以但凡有機會回到家鄉(xiāng),總要酣暢淋漓地喝上一碗老豆腐,再帶回點老家的井水豆腐、白豆腐皮。
一縷豆腐香,最是家鄉(xiāng)味。離鄉(xiāng)日久夢不休,醒來鼻翼間仍縈繞家鄉(xiāng)豆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