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玉
??? 農(nóng)歷的四月底五月初,是魯西北麥子成熟的時候,廣袤的麥田金黃一片,直接天際。
??? 當隨風飄來麥田的芳香,當耳邊又聽到新蟬歡唱,我的思緒猛然又回到那少年時的故鄉(xiāng)。
??? 上世紀70年代的農(nóng)村,人們盡管還在溫飽線上徘徊,但每到麥收季節(jié)處處充滿生機,村頭村尾都貼上大紅標語,打麥場周圍和田間地頭都插上紅旗,這時的小學生也都放了麥假,老師領(lǐng)著站崗放哨,防火防盜,唱歌宣傳,送水拾麥,到處騾馬嘶鳴,一派繁忙歡樂豐收的景象。
??? 之所以有如此壯觀的場面和沸騰的熱情,我想是有如下因由:首先,當時要“交公糧”,這是一項政治任務,各級非常重視,誰交的多質(zhì)量好,是村里干部引以為傲的事,甚至連送公糧的車輛、馬匹、麻袋新舊也是相互炫耀的。再是那時麥子產(chǎn)量低 (畝產(chǎn)不足百斤),人們年節(jié)要吃上饅頭就看麥收這幾天了。三是麥收時正逢雨季,人們擔心到嘴的細糧讓風雨糟蹋了,時令耽誤不得。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常聽大人說,“一麥頂三秋”。
??? 那時的麥收像是戰(zhàn)事,縣里和公社都十分重視,下派駐村干部吃住在村,直接參與麥收麥種;還組成臨時支農(nóng)突擊隊,直接到麥田收割。記得當時城里派來的干部,都是騎著自行車,戴著圓草帽,挎著綠水壺,長長的隊伍挺氣派的,他們大都是村里走出去的干部和部分轉(zhuǎn)業(yè)軍人,割起麥子來有模有樣,一點也不外行,村里的壯漢子也都看傻了眼。
??? 受麥收氣氛的影響,我也躍躍欲試,在我強烈要求下,父親終于允許我嘗試一下割麥勞動。到了麥田邊,父親給我做了簡要的示范,我就急著干了起來。割麥這活兒看起來簡單,其實也有要領(lǐng),否則,一是慢,二是亂,三是險。剛開始我也覺得不順溜,麥束小,麥茬亂,動作不協(xié)調(diào),當適應了一袋煙的功夫,我就找著了竅門:先用鐮頭攏,同時再去用手抓,鐮頭要放正,然后平行用力往后拉,兩腳前后叉,就這樣不大一會兒我就趕上大隊。側(cè)目一看,幾多草帽和人頭在麥浪中攢動,只聽見唰唰的割麥聲。我頭也不抬一口氣割到地頭,直腰時像是折了似的酸疼,手臂也讓麥芒扎出了血痕,但看見大人們贊許的目光和身后一排排倒下的麥子,也有說不出的自豪。
??? 時至今日,我們國家的各個方面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那些鐮刀、木锨、扠耙等麥收農(nóng)具漸漸地退出了人們的生活,有的已收藏在地方博物館,讓后人們記住那些難忘的歲月,記住先輩們的辛苦。
??? 記得白居易有首詩是描寫我國勞動人民在麥收季節(jié)的真實生動情景的:“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再看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千重麥浪今又是,換了人間。在無垠的金色麥田中,再也看不見那些辛苦的婦小丁壯,看到的只是那些紅的、綠的大型收割機,在隆隆高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