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皆h第二中學院內(nèi),有一座明代建筑——文昌閣,兩層樓閣建在一房高臺之上,上圓下方,象征著天圓地方。規(guī)模不大,卻小巧玲瓏,格外雅致。它本是文廟的附屬建筑。建國前后,文廟的牌坊、大殿、東西廂房、藏書樓、魁星樓等建筑接二連三地被拆掉,僅剩下文昌閣,孤零零地站在馬堿豎河旁邊。
第一次登閣是在1976年,我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毛澤東主席逝世后,二中在文昌閣設了 “毛主席紀念堂”,我們在老師帶領下參加祭奠。當時,古色古香的文昌閣顯得很是神秘。我心想,等長大了,也到這里讀書。
1982年,我到二中讀書的愿望終于實現(xiàn)了。但那時的文昌閣,是高中某學科的教研室。我一個初中生,沒機會登閣一游,只能在文昌閣下觸摸、仰望。文昌閣北邊的健身場地,成了我們課余時間的樂園——用手臂順軟梯爬到橫桿,可與文昌閣的第二層平視;蕩秋千,有時蕩到房檐那么高,真有要飛上文昌閣的氣勢。文昌閣,見證了我快樂的初中生活。
最意想不到的是,我能成為這所學校的校長。 1999年,二中搬遷到縣城,校舍改為鎮(zhèn)中,就在這一年,我競選為鎮(zhèn)中學校長。 2000年,在開學典禮上,我鄭重地倡議全體起立,面向巍巍文昌閣莊嚴宣誓:奮力爭先,為家鄉(xiāng)爭光,為祖國添彩! 6年后,恩城中學教學質(zhì)量由全縣下游一躍而成為全縣第一名。我開玩笑地對朋友們說:“是文昌帝君保佑了我們! ”
然而,文昌閣卻在歲月輪回中越來越老了??粗茢〉姆块茉陲L雨吹打中衰落,我心急如焚。但以學校的綿薄之力,怎能修得了文昌閣?我到縣文化局反映情況,又聯(lián)系政協(xié)委員在“兩會”上提議案。終于,2005年,縣委、縣政府拿出了整修方案:按明代的建筑風格,請專業(yè)復古建筑隊施工;縣財政提供部分資金,縣政協(xié)牽頭募集剩余資金。聞訊,我欣喜地捐了500元錢。在興奮與焦急的期待中,1年的時間,文昌閣又恢復了青春!而且,著名學者任繼愈老先生還親自題寫了匾額。
竣工儀式上,望著嶄新卻空空的文昌閣,我意識到了自己新的責任——搜集恩城古文物,把文昌閣建成一座恩城文化陳列館。經(jīng)查閱資料、走訪民間,得知老恩城北門上有一塊寫著 “燕齊鎖鑰”(古時恩城曾交替隸屬于燕、齊,是燕、齊交通門戶)的石匾,可能流落在小北關(guān);南關(guān)一口井旁有一塊寫著 “平王則處”的石碑(恩城原名貝州,宋慶歷八年平定王則起義后,宋仁宗為炫耀他“明察圣斷有恩于民”,將貝州改為恩州,后改為恩城)。遺憾的是,幾次探訪都一無所獲。
2007年,因工作關(guān)系我離開了恩城,但恩城中學、文昌閣是我永遠的牽掛!
□袁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