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生命對于自我的認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混沌到清醒,由懵懂到頓悟,古今中外的一些學者,將生命的發(fā)展劃分為三重境界,以此來表現(xiàn)生命成長的過程。
????哲學家尼采把人生劃分為三個時期:“合群時期、沙漠時期、創(chuàng)造時期。?”處于合群時期的人們,自我意識尚未蘇醒,個體隱沒在群體中,沒有任何個性可言;處于沙漠時期的人,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開始在寂寞中思索,但仍未能從群體中脫離出來;處于創(chuàng)造時期的人,已經(jīng)形成了獨立的個性,通過個人獨特的創(chuàng)造而走向永恒。宋代禪宗將修行分為三重境界:“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蹤”,表達的是想要追尋的生命目標的迷茫;“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目標雖然依舊不明晰,但水在流,花在開,靈魂已漸漸開化;“萬古長空,一朝風月”,于剎那間頓悟,參透了人生所有的大是大非。而另一位禪師臨濟宗青原惟信則這樣總結了生命的三重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涉世之初,對一切事物都用童真的眼光來看待;“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經(jīng)過了一些人世的風雨,開始用懷疑的眼光看待事物;“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這是一種洞察世事后的返璞歸真,是一種很難到達的大境界。?1948年11月28日,豐子愷在演講中把生命分為三重境界:“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靈魂生活。?”他進而解釋道:“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
????讀書、學習、做學問,也有三重境界之說。國學大師王國維提出的為學的三種境界,可謂影響最大:“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边@里所表達的是在研究學問中苦求不得的苦境,一個孤獨求索者的形象躍然紙上;“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雖然付出了很多,但矢志向學,意志堅定;“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苦苦求索之后,終于達到了自己所要達到的境界。
????生命原本是一場甜美的苦役,只有苦心經(jīng)營,才能實現(xiàn)它的終極。生命的三重境界,是成長過程中的三種狀態(tài),經(jīng)過了這樣的三種境界,生命就會擁有“海到盡頭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豪邁,擁有海納百川的曠達,擁有踏荊棘而依然高歌前行的雄心,在從容淡定中守望一種清風朗月的情懷,生命也因此進入了一種永恒。
????□唐寶民